更新时间:2024-09-26 23:46
塞伦盖蒂平原是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的平原。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共和国、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大陆海岸线长840公里。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
坦桑尼亚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公元前就同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等地有贸易往来。
1940年后成为保护区;1929年,塞伦盖蒂中部228,600公顷地区被定为狩猎保护区;1951年建成国家公园;1959年得到扩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态计划中塞伦盖蒂──恩戈罗恩戈罗生物保护区(连同毗邻的马苏瓦狩猎保护区)的一部分得到国际公认,同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1,476,300公顷)是整个生态保护区(2, 305,000公顷)的一部分。东南与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809,440公顷)相邻,东北和洛利翁多狩猎保护区(400,000公顷)接壤,北面与肯尼亚马拉国家保护区(151,000公顷)相连,西面是格鲁梅蒂狩猎保护区(500,000公顷)。海拔高度介于920米到1850米之间。
塞伦盖蒂平原主要是火山灰覆盖的结晶岩,伴有大量露出地面的花岗岩(丘陵)。北部和西部狭长地带主要是火山爆发形成的山地。两条向西的河流常年有水,还有不少的湖泊、沼泽、泉眼。
降雨主要集中在11月到第二年的5月,12月和3、4月为高峰期。年平均气温20.8℃。海拔1150米处记录的年平均降水1210毫米。降雨量向东递减,自北向西递增,在西部维多利亚湖附近的狭长地带年降雨达950毫米,公园最北端肯尼亚边境附近年降水达1150毫米。
以开阔草原型植物为主,但在严重干旱时几乎全部变为沙漠。主要植物是马唐和鼠尾粟(盐碱土壤的代表植物)等茅草。在较湿润地区,水蜈蚣属植物生长占优。公园中部为大片金合欢林地草原。丘陵植物和茂密的林地,以及一些长廊林覆盖了公园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低地和山地植物主要是金合欢。
公园由于拥有现今极大规模的动物群落而闻名遐迩。这些动物群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往迁徙。这些动物有斑马、角马、羚羊、牛羚等食草动物和3000多只狮子、斑鬣狗等食肉动物。5月和6月,许多动物从中部平原集体迁徙到西部狭长地带。20世纪50年代,牛羚数量估计有19万只,1989年估计有169万只,1991年127万只。其他的特色动物有猎豹、非洲象(1994年估计有1357头)、黑犀牛、河马、长颈鹿、野牛、转角牛羚、大羚羊、旋角大羚羊、南非羚羊、直角大羚羊、山地小苇羚、大量啮齿类和蝙蝠类动物、豺狗、瞪羚,7种獴、两种河狸、疣猪和7种灵长类动物。小型食肉动物有蝠耳狐、蜜熊。1991年,最后一群野狗从公园中消失,一场狂犬病瘟疫灭绝了三个野狗群。 300多种鸟类包括34种猛禽、6种秃鹫、大鸨、鸵鸟、火烈鸟,以及几种分布较固定的鸟如褐尾织巢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