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2 16:26
塾师,是指旧时私塾的老师。历代塾师大部分来自那些读书不多、没有条件参加科举,或参加科举屡遭失败的读书人。他们用所获知识谋生,叫“舌耕”,被社会公认是一种清白而崇高的职业。另一部分是获得一定功名,但未能进入官场,或已做官而被革、被罢,或自行退出官场,或退休回乡的读书人。他们或因生活无着落,自食其力;或以推广教化、诱掖后进为己任;其他还有洁身自好,不图仕进的人;因改朝换代,入元、入清不仕的人;以传授学术思想,延绵道统为己任的人等等。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塾师教小子道:‘书中有数字,须要晓得避讳!’”
塾师,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说得更“新潮”些,就是往日民办教育机构里的老师。塾师是旧时教育体系中执掌教鞭者之一,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师资队伍里,应该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古代的私塾先生给后人留下的大多是古板、严厉、迂腐的印象。
从总体上说,塾师是当时一群命运不济或仕途无望的没落文人。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怀才不遇,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舌耕,以养家糊口。他就是塾师的典型代表。做塾师是当时文人,尤其是失业文人的最重要职业选择。
塾师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类人:首先是低级生员和终生老于场屋的童生。他们往往是屡试不第,终老于场屋,这类人占据了塾师的大多数。当然,也不排除这类人中有时来运转者。其次是贫困的举人、贡生等。再次是一些退职官吏。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七岁从塾师受毛诗礼记,十一岁改治尚书,十九补博士弟,为督学衷简肃公所赏拔。”
聘任塾师有一套礼节。聘任塾师要用帖子,这帖子不叫聘书或聘帖,而是叫“关书”。请先生的东家和被请的先生都对关书很重视。关书是环洞式,连同封、底共十页。封面上写一“正”字, 第一页上写着 “敬请某老夫子来舍教读,学生某年奉束修多少、月费多少,敬订” 。第二页写“右启某老夫子惠存”。老夫子字样必须另行顶格写,在同页上左下方写“教弟某顿首拜”。最后一页的末尾写某年某月吉订。其他页都空着。关书写好后装在一个大红套封内,套封的背面 (即有接缝的一面)贴上写有“关书”二字的红签,把接缝掩盖起来,只封底不封门,千万不能马虎,否则会认为是大不敬,把请先生的事办砸了。
如果想聘师来教孩子,一般先要托人查访品学兼优的师资;待聘老师也要了解一下来聘者的情况,首先是学东本人。经互相介绍、了解,双方同意后,要在旧历年前把“聘书”送达待聘塾师,叫“下关书”。应聘塾师把关书留下叫“定摄”。这样,专等来年开馆。塾师上岗叫“就馆” 。就馆时间一般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学东一面派人去迎 请先生,一面带人布置书屋:打扫房间、设立孔老夫子牌位。先生来后,学东领着学生家长及全体学生,列队迎接。进 屋后,首先是塾师“参圣”大礼 (焚香叩首);学生再向老师行跪拜礼,叫“拜师”;学东和老师互相见礼,最后众家长也要向老师见礼,老师必须拦阻,互相谦让一番。这就是“拜师仪式”,实即开学典礼。典礼完毕,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离去,由学东提名留下几位家长和介绍人,设宴款待老师,叫“迎聘礼”,也叫“接风礼”。
塾师的聘期一般为一年。腊月底结束教学,叫“满期”。满期时学东要再设宴款待老师。如果来年还要续聘,要另下关书;塾师如觉得不是真心实意挽留,或塾师因故确实不能续任,就主动告辞,叫“辞馆”,都要 在这次宴席前说妥。散席后,不管是续聘或辞馆,学东都要把一年的束脩算清,并派人带上学生送的“年礼”将塾师送到家中,叫“放年学”。
有的塾师要带馆童帮助他处理一些日常杂务。除特殊情况外,当馆童也有报酬。这份报酬究竟是由东家单独支付,还是由塾师从束脩中支付,由于史料缺乏,已无考。再者,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当馆童倒不失为接受教育的一条途径。
束脩含义有二:一为“脡脯为贽之证也”;二为“能饬躬者皆可教也”,即道德操行的自我约束。 束脩为塾师们谋生之资,主要来自学生学费。束脩虽以年计,但是通常在清明(或端午)、中秋及旧历年前分三次付清。对于塾师,学生家除去固定的束脩外,每逢端午、中秋还要给老师送“节礼”。虽然大多塾师束脩比较低,但也不排除有个别塾师束脩比较高的情况。
蒲松龄撰有《塾师四苦》、《学究自嘲》、《教书词》、《先生论》和戏《闹馆》,生动地反映了塾师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他说“人言教书乐,我道教书苦”,认为“今日村庄家,礼体全不顾” ,塾师的待遇较之以前差之甚远。一般说来,塾师生活十分清苦是无疑的,塾师在一乡算是有文化者,除去教书,为东家做事外 ,还要 为乡党邻里做许多杂事,如要写大量文书。
私塾先生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阅读、背诵,而且是让学生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读、背。那些七八岁至十几岁的孩童甚至不知道所读的是何书,更不知道所读的书是何意,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读、背,甚至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古语云:读书万遍,其意自见。这句话就是私塾先生们的教学原则。
那些七八岁至十几岁的孩童经过上百甚至上千遍的阅读背诵,多多少少就会理解文章的意思,悟到一些圣贤的哲理。当他们长大成人、走上社会后,对那些孩提时代读的经典诗文仍然记忆犹新。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许多文学大家多是从小接受私塾教育,从而具备了坚实的文学功底。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华民族的教育史上,堪称伟大的塾师,是被世人尊称为孔子的孔丘先生。这位生于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只是个塾师的身份,可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恐怕不是一本书两本书能说得完的。“礼、乐、书、数、射、御”,把这“六艺”作为教学内容,仅就教育体系而言,实在是开了素质教育的先河。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其影响,早就超越了国界。而因为塾师在教育中的几乎不可或缺,所以,千百年来,这恒业一直很红火,即使眼下,生意很不错的各类家教,以及各类生源很不赖的培训班,就是现代的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