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07 08:02
墨池书院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创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
墨池巷形成于明、清时期,是宜昌较为古老的街巷之一,巷内原有两个贯通的墨池。相传东晋文学家郭璞、宋代文学家苏轼、黄庭坚曾在此洗笔,使池中水成为墨色,洗墨池因此而得名。
明弘治七年(1494),夷陵知州陈宣为纪念晋代文学家郭璞,在此修建“墨池书屋”。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谪官夷陵,夷陵知州李一迪修建“六一书院”,并将“墨池书屋”并入其中。其后,两家几经分合,至清康熙年间,夷陵知州宗思圣“兴学于府”,合二为一,称为“墨池书院”。
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陈伟重修,道光八年(1828)知府程家颋以其规模甚小,捐资倡修,得官绅捐钱3万贯,“拓旧基而广之”,“阅八月而竣其事”。建讲堂3楹,阁3楹,崇奉祀、藏经籍;斋72区,传终之馆,储积之仓,厨灶伺役之舍悉具;置田征租630石,为生徒之食;储钱1.5万贯出典生息为膏火之资。又购书2000余卷藏诸阁,并刊章程及学规,每年延山长主讲,定生员,正课生40名,月膏火钱1400文,附课40名,月膏火钱1200文,由知府甄别,每年二月开课至十一月止;每月官课一次,堂课二次。十四年程家颋又酌定考取前50名生监,月每人给住院食米3斗。而到了道光八年(1828年),墨池书院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书院书舍及斋舍达72间,“郡诸生会课于墨池”是当时东湖县著名的胜迹之一。同治三年(1864)知府聂光銮又酌增食米钱和住院食米。原有童生20名,后并入六一书院。宣统二年(1910)改为宜昌府中学堂。 院内“芹香馆”、“状元桥”等古迹,至今尚留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岁月流逝时过境迁,昔日扬名一方的“墨池书院”早已不见踪影。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停科举,兴学堂”,应张之洞“欲办新学,先设师范”之倡导,“墨池书院”被改立“宜昌初级师范学堂”,旧址在宜昌考棚(今学院街小学址),为知府齐耀珊照章兴办(学制5年,学生52人),1909年学生毕业后,师范学堂停止招生。
宣统二年(1910)春,正式换立“宜昌府官立中学堂”,成为宜昌第一所公立中学。
1912年-1922年,宜昌府官立中学堂改名为彝陵中学校,校址是墨池书院 。
1923年-1926年,彝陵中学校改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二中学。
1927年-1938年,湖北省立第十二中学改名为湖北省立第四中学。
1939年7月,改校名为湖北联中建始中学分校。
1940年,建始中学的初中部划出后,湖北联中建始中学分校改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建始高级中学分校。建始高中分校名为湖北省立第六高级中学。
1946年4月,湖北省立第六高级中学由建始三里坝迁回宜昌。
1947年2月,湖北省里第六高级中学更名为湖北省立宜昌高级中学,简称“宜高”,并由土门垭迁入宜昌城区,分三部上课。本部设在居士林,二部设在至善堂,三部为三年级在西坝皂角树巷。
1949年7月,将原湖北省立宜昌高级中学与湖北省立宜昌中学(即今三中前身)及宜昌县立初级中学合并,称为宜昌市立中学,分高中、初中二部。高中部校址移设黄草坝。10月,高中部恢复沿用湖北省立宜昌高级中学校名。
1953年2月,校址由怀远路迁至校军场,校军场即西陵二路4号。
1954年4月,因筹建湖北省宜昌市第二高级中学,改名为湖北省宜昌第一高级中学。
1956年10月,湖北省宜昌第一高级中学改名为宜昌市第一中学,校址是北门外正街。
1986年,宜昌市第一中学校门改至西陵二路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