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3 16:29
墨脱缺翅虫(学名:Zorotypus medoensis)是缺翅虫科、缺翅虫属昆虫类动物。分有翅型和缺翅型。有翅型为暗黑色,具单眼和复眼,缺翅型深褐色无单眼和复眼。头正面观近三角形,中部隆起,额面稀布刚毛触角9节,念珠状,每节疏生刚毛。下颚须5节,下唇须3节。前胸背板极发达,近方形,中后胸背板后缘稍扩大,成梯形。各足跗节2节,第1节极短,第2节长,末端有1对镰刀状的爪。后足较粗壮,股节下侧缘有1列刚毛。腹部第8腹板有4根最粗大的刚毛呈梯形排列。卵椭圆形,幼虫似成虫,色较浅,乳白色。
缺翅目在中国的发现应该说完全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组织的大规模科学考察。1973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复生在考察过程中,在中国察隅地区首次发现了中国的第一种缺翅虫,即1974年命名的中华缺翅虫。1974年第二次进藏考察的黄复生在墨脱的汉密地区采集到中国的第二种缺翅虫,并于1976年被命名为墨脱缺翅虫。除缺翅型之外,也采集到了墨脱缺翅虫的有翅型成虫和若虫。
1998年中国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组织了大型科考,徒步穿越世界最大的峡谷。中科院动物所高级工程师姚健在中国林芝的达波地区再次采集到墨脱缺翅虫。增加了墨脱缺翅虫的新分布点。并且在中国以内首次拍摄到墨脱缺翅虫的生态照片。
墨脱缺翅虫分有翅型和缺翅型。有翅型成虫体长2.5-3毫米,暗黑色,触角末节和附肢先端色稍淡。头部近三角形,中部隆起,复眼近圆形,深黑色,稍突出,额面具三个单眼,额面稀布刚毛触角9节,念珠状,每节疏生刚毛。下颚须5节,下唇须3节。前胸背板近方形,中后胸背板后缘稍扩大,成梯形,中、后胸十分发达。前胸近圆形,密生细毛,前后侧角有数枚立起的刚毛;中后胸近三角形,各有一对叶片状翅芽。翅脉简单,隐隐可见。各足跗节2节,第1节极短,第2节长,末端有1对镰刀状的爪。后足较粗壮,股节下侧缘有1列刚毛。腹部第8腹板有4根最粗大的刚毛呈梯形排列。
该虫渐变态,卵椭圆形,幼虫似成虫,色较浅,乳白色。触角8节,后增到9节,念珠状,复眼圆形,单眼3个,胸部有1对叶片状翅芽,体表有被毛。
墨脱缺翅虫缺翅型与中华缺翅虫极为相近,它们除了雄性外生殖器解剖之后有些区别之外,最为明显的区别是墨脱缺翅虫雄虫第8腹节腹板后部中央4枚毛的排列为梯形,阳茎先端延长,并逐渐尖锐;而后者第8腹板后部中央4枚毛的排列呈弧形,阳茎先端不延长,并突然收缩成针状。中华缺翅虫的这四根刚毛是呈弧形排列的。
墨脱缺翅虫生活于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中,林内枝叶茂密。在树皮、砍伐或风析木、木屑堆、腐殖土中可以生活,单个或群居。墨脱缺翅虫的成虫经常会舔舐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以达到清洁的作用。取食真菌孢子和小节肢动物。
墨脱缺翅虫布于中国西藏地区的墨脱、汉密、林芝。
卵生。据中国以外学者观察,墨脱缺翅虫交配的姿势很特别,雌虫在前拖着雄虫,而雄虫则仰卧在后。
保护级别:1989年,墨脱缺翅虫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墨脱缺翅虫属较原始类群,为研究昆虫演化的重要资料。缺翅目分布相当广泛,见于除澳大利亚以外,全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雨林及季雨林中。但对于墨脱缺翅虫来说,它又是典型的窄布种类,仅仅出现在某一特定的区域是当地的特有种。这种广布目和窄布种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墨脱缺翅虫是相当古老的类群,其起源与进化跟大陆漂移学说有着密切的关联,称得上是昆虫中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