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3-25 05:25
壁画墓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是一个壁画墓墓群,该墓群区域内历代古墓葬众多,已发现有辽代、金代、清代壁画墓3处,分别为斋堂壁画墓、育新壁画墓、南港壁画墓。
辽代晚期壁画墓。位于斋堂镇西斋堂村东,1979年发现。墓为砖砌单室墓,由墓室、墓门、墓道组成。墓室为穹隆顶,正方形底,边长2.8米,高2.6米,四壁用灰砖错缝平砌,叠缝处用石灰粘接。壁面涂有白灰,厚约1厘米,上绘彩色壁画,色彩艳丽,装饰华美,墓门东侧壁画已毁,仅南壁墓门西侧、西壁、北壁及穹隆顶画保存完好。墓顶以穹隆顶为基点,绘制有六瓣巨大莲花,外围缠枝莲十二朵,再外为含苞待放的黄、粉、紫色小莲花。墓门洞西侧墨书楷字“安堂斋”三字,东侧书“乐堂”。墓门西侧墙壁画二侍女。前者形态端庄,面带微笑,发髻高挽,头戴凤冠,耳饰耳环,颈带缨络项圈,脸颊丰满,身穿绿色披帛,内衬粉色长袖衫,下着粉红色长裙,双手于脸前托一果盘,内置桃、石榴等果品;后者头饰、服饰同前,只是脸庞显得清秀,柳眉杏眼,面带愁容,双手托盘,盘中置高足碗。墓门东侧壁画内容与西侧相同。西壁是一组连环画,画面上方帷幔低垂,天上飘浮着五色祥云,地上的山岩、土丘、野草远近有别。整个画面由四株挺拔的树干将画面分为三部分内容,之间又互有关联,反映出辽代画师巧妙不俗的构图方式。右侧为祭祀先人的场面,中间为审理案情的场面,左侧为处理犯人的情景。画面形象生动,布局合理,符合人物身份。北部石砌长方形棺床上绘有四幅山水画,内容包括树木间隐现的楼阁、古塔和近处的农家小院。墓室因早期被盗,大部分葬具和遗物已被严重破坏。棺床附近留有彩绘小型木栏杆残件。一具呈南北向的柏木棺已塌毁,左右棺壁均为三块柏木板拼成,用大头榫与前后棺档及棺底板相连接,彩绘缠枝牡丹及锦团小莲花。棺前档上彩绘幔帐,右绘侍男戴笠,耳后垂小辫,身着斜领长袍,双手捧盘上置碗;左绘侍女,仅残存下部衣裙和两条下拂的飘带。棺后档绘海水莲花。另一棺已腐朽,附近遗有一男一女两具骸骨。人骨周围残存有绣花卉、蝴蝶的棕黄色锦残片。墓内还出土三彩蟠龙香炉、三彩罐、白瓷罐各一件。在墓顶附近的地堰上发现辽天庆元年(1111)墓幢一座。斋堂壁画墓是北京地区发现的重要墓葬。墓内壁画采用工笔重彩技法,色彩艳丽,透视准确,人物刻画细腻,注重心理描绘,反映出辽代画师的高超技法,为研究北方辽代绘画提供了重要资料。墓内的人物皆为汉人,着汉装,为研究辽南京地区服饰文化提供了形象资料。
金代壁画墓。位于门城地区新桥南大街育新学校,是北京地区壁画墓的重要发现,虽绘画较粗糙,但是影作与绘画相结合,对美术史和建筑史研究有重要的价值。1990年发现。由墓门墙和墓室两部分构成,属单室砖结构。墓门墙为雕砖仿木建筑,通高2.96米,面阔2.8米,厚0.56米。最上面是瓦垅檐椽,下边是三组斗拱,封门墙两侧有浮雕立柱。墓门高1.42米,宽0.74米,甬道长0.76米。墓室平面为圆形,穹隆顶,墓通高2.85米。墓室中部偏北是长方形砖砌棺床。墓室四角饰四组立柱和斗拱的影作木结构,将壁画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绘缠枝牡丹、飞鸟;下部绘人物及影作,是壁画的主体部分。主要色调为酱红色,斗拱、影作局部饰黑色,人物服饰为蓝色,在人物脸、嘴、领口、袖口等部位饰以朱膘色。南壁正中为墓门,两侧绘有门吏。东壁陈设蓝色幔帐、屏风、桌、椅等。桌、椅为影作,男女主人分坐于桌两侧,男侍者立于椅后,此画反映了男女主人的生活场景。墓中还出土有白瓷碗、彩绘陶塔式罐、三足鼎、陶盆和钱币等文物。
清代壁画墓。位于王平地区办事处南港村东500米的马怀印夫妇合葬墓内。是北京地区惟一一处清代壁画墓。墓室北壁画幔帐下为四幅1米高、0.5米宽的花鸟画,由左至右依次绘有梅花、牡丹、菊花、荷花。东、西两壁为长3.6米,高1.5米的人物画,各绘二男二女。东壁画面上一桥贯穿整幅画面,桥栏杆雕花纹,无档板柱头上蹲立石狮,左侧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树下桥上一只仙鹤昂首而立,桥板横铺。桥上二男二女均穿宽袖长衫,衣带飘曳,一男子穿圆领长衫,手托盘,盘中置酒壶,与前面回首相望的女子对视。女子发髻高挽,饰串珠状头饰,手中也托一盘,盘中置酒杯。另一男子托食盒,微笑注视前面另一托盘女子,盘中有一钵,钵中有勺,旁置二小碗。西壁的壁画与东壁基本相同,也是二男二女手托物品行走在桥上,服饰相同,不同之处是其中一女右手执扇,左手提酒壶。画面右边松树下是一对梅花鹿,空中飞着蝙蝠,取“福禄双全”之意,两幅画合在一起又有“鹤鹿同春”之意。此墓主人马怀印为当地富豪,壁画内容多为民间流传广泛的吉祥图案,人物服饰有明显的戏剧化特点,是壁画墓史研究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