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断腕

更新时间:2024-01-30 17:26

壮士断腕(拼音:zhuàng shì duàn w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泰传》。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泰传》)

衍生典故

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唐·窦皐《述书赋下》)

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壮士断腕”。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陈泰担任征西将军,防范蜀国侵犯边境。没想到蜀国大将姜维和夏侯霸突然带领大队人马进犯魏国边境。

姜维率领几万人马,向狄道发动进攻,打算夺取狄道,以此灭灭魏军的气焰。陈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经领兵去阻挡姜维。王经领兵与姜维交战,结果吃了败仗,只剩下一万多兵马,退到狄道据守。姜维率领大军把狄道城围得水泄不通,王经只能龟缩在城中等待援兵来救。

陈泰得到前线战败的消息,急忙领兵去救援,在途中与同邓艾大军相遇,于是他们一同赶往陇西。邓艾见局势危急,打算放弃狄道坚守其他城池。他对陈泰说:“姜维刚刚获得大胜,军队士气正旺。王经大败,手下人马不足,我们贸然进攻很难取胜。不如等到姜维的军队松懈下来后再想办法救援狄道。古人曾说,毒蛇咬手,壮士就把手腕子砍下去,来保存性命。《孙子兵法》不也教导说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过吗?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我的意见。”

陈泰说:“不行啊,王经已经败了,若让姜维趁胜进兵向东,占据栎阳,积存粮草,收降残兵,招纳羌人、胡人,与我们争夺关、陇要地,那我们就被动了。必须速战,要像迅雷不及掩耳那样袭击他。”陈泰说服了邓艾,派兵进人高城岭,夜里偷偷登上狄道东南的高山,点起烽火,吹起号角。狄道城内守兵看见援军已到,士气倍增,纷纷请战。姜维看援军来得这样快,以为必有奇谋,心中惊惧,便下令撤军。

成语寓意

邓艾认为姜维气势正盛,劝陈泰暂避锋出,静观待变等蜀军疲惫然后再进军救援也是一步轻松的决策,都是陈泰的果断,另想办法,最终也保住了狄道城。人生在世,谁都希望顺顺利利、平平安安,谁也不希望发生事故。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谁都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当事故发生时,尤其是当类似“蝮蛇螯手”的事故发生时,人们一定要当机立断,一定要下定决心,哪怕要付出“断腕”的代价。

成语运用

“壮士断腕”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比喻在紧要关头,能当机立断,知所取舍。

现代作家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有句话叫做‘壮士断腕’,我只有自己斩掉一条膀子,人虽残废,性命可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