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歌圩

更新时间:2024-08-28 15:33

壮族歌圩,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活动,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民俗内容

主要活动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山野的歌圩上除进行商品贸易外,主要是进行对歌,一帮帮男女青年初次见面,就对歌比赛,在歌唱中互相结识,选择对象,建立爱情。歌圩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已有定情之意。

歌圩一般在节日时举行,如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等,另外也有临时形成的,歌圩的规模大小不一,大歌圩有上万人,小歌圩也有数百人。一次大的歌圩往往持续两三天,白天唱为日歌圩,地点一般在村外山坡上或田野间;晚上唱为夜歌圩,在村中举行。每当歌圩来临,壮族男女青年便身穿盛装,带上礼物,从四面八方向歌场汇集,寻求歌友。对歌高潮一般中午时分或夜幕降临之际,主要是男女互相对歌。对歌分为集体对歌和二人对歌。对歌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以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对歌过程

歌圩是以对歌的程式表现出来的,对歌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①初歌般礼节性的问候试探;②求歌——请求和对方正式对歌;③接歌和歌——被邀请的一方步某一求歌者的韵脚开始唱答,表示接受对方邀请;④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相互的盘问唱答,是接歌后的必经阶段;⑤甜歌——又称“交情歌”,双方经求歌、盘歌后彼此产生爱慕之心,以歌达内心的情感;⑥信歌——又叫“赠物歌”或“定情歌”,这是男女互赠物以确定关系而唱的歌;⑦盟歌——男女以歌盟誓,表示互不相负;⑧思定情之后,以歌表达思恋的情怀;⑨别歌——即将离别时,以歌表达依不舍的感情;⑩约歌——最后阶段以歌相约再会而告别。

文化特征

歌圩既是壮族人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也是未婚青年唱情说爱的地方。歌圩上唱的歌都非常生动、淳朴、深刻,大都是对生活语言的高度提炼。歌词有韵,易记,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经常交替运用。在歌圩上,未婚青年可以自由地选择伴侣。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歌圩是壮族民歌文化的自然载体,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歌圩还为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

传承状况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歌圩活动也逐渐减少。不少歌圩因为老歌手退出后没有中青年歌手参与和接班而消亡。

传承人物

刘正城,男,壮族,1935年生,广西邕宁人,壮族歌圩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序号:02-0777,申报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刘正城能编擅唱,擅长触景生情、即席而歌,其艺术表现优美娴熟,完整掌握了壮族歌圩的演唱技巧。代表作品有:《为情不怕水坞深》《眼看凤飞留空窝》等。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南宁市戏剧院、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壮族歌圩”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壮族歌圩”项目保护单位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南宁市戏剧院、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4月19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水街传承展示中心承办的“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在江南水街举行。同年4月30日(农历三月十五),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游客聚集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共同参与为期3天的右江区第九届阳圩山歌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