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7 23:56
壮游:一种旅游形式,英文为Grand Tour(本词源自法语Le Grand Tour文艺复兴时期杜甫的自传式诗《壮游诗》为证。而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对壮游的最好阐述。现代,这种旅行方式一般发生在工作以后,而不是刚刚毕业的时候。可以理解,毕竟一段长途的旅行,是需要一定资金支持的。
这名词源自唐朝。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壮游诗」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也因为这首诗太有名,留下「壮游」一词。
根据史书,明成祖在位时(西元一四〇二至一四二四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时期之一。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徐海鹏指出,当时米仓的米,多得都发了霉;钱用不完,串钱的绳子都烂了。
然而权力斗争,使得明成祖长子仁宗即位后,竟以「经济空虚」,放弃全球海上霸主的地位,将七次出海文档全部烧毁,还颁布「片板不得入海」、「沿海居民内移一百华里」的敕令。
「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国势开始往下滑,民国初年到达谷底。」徐海鹏惋惜的说,中国虽然不乏壮游的前辈,但从此探险、壮游的精神丧失,在一九〇〇年前后半个世纪国力最弱时,不仅在探险的领域缺席,还成为其他国家探险的对象。「壮游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开创精神。缺乏这股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会改朝换代。」
中国,已有意重溯壮游常规。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国三十六位学者、媒体、企业家,花了四十天时间,驾驶越野车队穿越亚洲八国,抵达印度的那兰陀。这是为了庆祝「中印友好年」,重走玄奘之路的「中国精神追寻之旅」。
中国大陆壮游
历史上的壮游
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作品之一《史记》,也是在司马迁的壮游后完成。司马迁是其父太史公司马谈刻意栽培的接班人。他从十岁开始读万卷书,父亲为他延请当时大儒孔安国、董仲舒为师;二十岁那年,司马谈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有计划的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司马迁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学术旅行,「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后终於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见另文:司马迁壮游路线图)。
台湾地区壮游
台湾早期确有壮游精神。台商英语不通,却敢拎著一个小提箱,带著样品全世界跑商展、拜访客户。留学生在松山机场挥泪告别父老,非衣锦不还乡。
一九八〇年代,台湾更出现真正的壮游风潮。一九八四年,胡荣华以三年一个月的时间,骑著他的自行车「蓝驼」穿行除了南极大陆以外的六大洲、四十国,总骑程比地球赤道一周还长。「那时台湾经济刚起飞,社会上一股走出去的雄情壮志。」经常指导后进的胡荣华,是台湾近代壮游第一人。
一九八六年,王瀚横渡直布罗陀海峡。一九八七年,《自立晚报》举办「四壮士环球徒步」活动,以两年的时间,负重徒步二十二个国家,完成环球徒步一万五千公里的壮举,后来出书《走出地平线》。后来,虽然还有单车环球骑士陈守忠等,但壮游的时间和距离,都无法超越最早的胡荣华。
「救国团过去办的活动,学生抢破头;辛苦一点的像健行,名额都很难招满,背包要用车运到下一站。」胡荣华认为,时下的年轻人确实比较娇惯。
「我们的教育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他指出,人口结构改变也有影响。「每个家庭都生一、两胎,每个都是父母的小太阳。不像以前,我们好像跟大自然生生相息。」
「壮游文化在台湾社会里失落了。」蒋勋从儒家「父母在,不远游」的文化根底分析,华人的文化里,贫穷的时候,是能够闯的,可是一旦富有,就过度保护子女。「下一代失去了闯的能力,很容易腐败掉,我觉得我们的竞争力都会失去。」
也因此,云门舞集林怀民以自己的奖金,推动艺术人的「贫穷旅行」;创办山河探险协会的徐海鹏,以十年时间,计画带领年轻人重走成吉思汗与郑和的陆上与海上丝路。一九九九年至二〇〇二年,他们完成首部曲「查找成吉思汗远征队」,正进行他的第二部曲——活动国木造帆船,重溯郑和航迹。
欧洲壮游
十六世纪末,英国贵族子弟流行在学业退出后,与一位家庭教师或贴身男仆,渡过英吉利海峡,到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斯等欧陆城市进行壮游。除了探索文化的根源,这场旅行还有个很重要的吸引力——它是一场摆脱了父母束缚又兴味盎然的文化盛宴。
到了十九世纪,壮游已经变为欧洲菁英的成年礼,针对这段壮游时光,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The Gap Year」(空档年)。
如今,西方壮游风气仍盛,但壮游的地区已扩展到全世界。二〇〇四年十月,《国家地理》子刊《旅行者》(Traveler)的二十周年纪念特刊「新壮游」(The New Grand Tour),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新壮游的方式:环游世界八十个景点。
报告认为:「空档年」可增加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查找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
英国威廉王子在入读大学之前的空档年,以十个月的时间,到智利参与当地扶贫的义工服务,扛木头、劈木柴、教英语、洗马桶。形象欠佳的哈利王子,也曾在他的空档年转到澳洲及非洲游历,期间,他在饱受艾滋病困扰的南非小国赖索托停留八周,以手提摄像机,完成一部纪录片「被遗忘的国度」。二十岁生日当天,这部影片在英国ITV电视台播出。
切·格瓦拉(Che Guevara),是推翻古巴亲美独裁政权的革命家。他要不是在医学院四年级时,和一位学长骑著重机车,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穿越五个国家的万里壮游,日后可能只是一个历史上没没无闻的小医师。
格瓦拉父亲日后出版他那本《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在前言写道:「他旅行,不是为了像常规游客那样,查找景色怡人的地方拍照留念,而是为了在沿路的每一个拐弯处体验民生疾苦,并探寻这些疾苦的源头。他的旅行是一种社会考察。」
何为壮游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特别是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
壮游的价值
1,要明白壮游给你带来的价值!
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于人的改变。古今中外,有太多例子是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尤其是对原本价值观单一的年轻人,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行为、社会规范时,就会思省:我们的标准就是真理吗?
可惜的是,中国在郑和之后失掉了壮游的传统。驯化的教育、中庸的思想,让年轻人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也丢失了坚强的生命意志。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国势开始往下滑,民国初年到达谷底。探险、壮游的精神丧失,在1900年前后半个世纪国力最弱时,不仅在探险的领域缺席,还成为其它国家探险的对象。壮游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开创精神,缺乏这股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会改朝换代。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贫穷的时候,反倒能闯,可是一旦富有,就过度保护子女。下一代失去了闯的能力,很容易丧失掉竞争力。
好在中国,已有意重溯壮游传统。2005年,为了庆祝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深圳一群企业家花了半年,驾驶帆船从法国回到深圳;2006年月10月,央视“玄奘”组织企业家和媒体驾驶越野车队穿越亚洲八国,抵达印度的那兰陀。这也是重走玄奘之路的“精神追寻之旅”。
2、壮游,你一定会不自觉的迈出第一步,
有些胆怯的人说,我不敢。是的,在你不了解是时候,壮游可能仅仅是一个梦想。但你回想一下,或许你曾经有个壮游的历史:你是不是曾经忘记带钱出行过,不管距离多远,但你还是到了既定目的地,这就是壮游。
如果是这样,你可以逐渐安排更远一点目的地,逐渐去体会享受壮游带来的无穷乐趣吧。
3、壮游:人生必须有一次
「中国有意识的要恢复他的生命力。」蒋勋指出,中央电视台这几年大量报导这些活动。「最遗憾的是台湾。当年能够突破海禁来台的,都不是等闲之辈,我们是最有壮游背景的。」
对旅游公司的冲击
旅游公司提供给旅游消费者保姆式服务丧失了旅游原生态初衷。这种用金钱换服务的方式运用在旅游行业,这是对人性的一种亵渎。壮游倡导的是挑战自我,重塑自我。
尤其是在五花八门的旅游诱导性广告下,不少消费者掏冤枉钱,旅游景点走马观花。对于消极的、丧失自我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消遣。可对于中国铁骨铮铮的好汉却是一种侮辱。这也是一些骑游、徒步游逐渐升温的原因。
壮游,必将逐渐风靡全球。这对旅游公司是一个可怕的信号。旅游公司客户源,尤其是新增客户量将锐减,甚至连存量客户将转变为壮游爱好者。旅游公司的广告将被消费者识破,同认为是对自我的一种不屑,一种蔑视,不再认同旅游就必须跟同旅行社等旅游公司,单身或结伴壮游才是回归自然,提升自我,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原生态的出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