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3 14:18
指声母的类别,是某一类声母的总称。声类是从韵书(或其他材料)的反切系联或类似手段得来的,没有经过音位归纳处理。在某一种韵书(或材料)中,凡是反切上字能够系联在一起的,就算一个声类。例如,通过系联法证明,《广韵》见系声纽分一、二、四等与三等两类,这表明见系有两个声类。如果按音位学的原则进行归并,这两类实际上是一类声母。陈澧考证出《广韵》有40声类,就三十六字母说,多出4类,即照、穿、床、审、喻各分两类,又把明、微合为一类。后来黄淬伯、白涤洲考证出《广韵》有47声类,即在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把照、穿、床、审、见、溪、疑、晓、影、喻、来11纽各分两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考证出《广韵》有51声类,即在黄、白47声类的基础上,又把精、清、从、心4纽分为两类。
声类有时也指声母。等韵学家称声母为字母。清代钱大昕、陈澧认为字母这个名称是从梵文来的,用在汉字上不合适,所以改称声类。声类有时还指韵,最早的一部韵书叫《声类》(李登著,今亡佚)。清代古韵学家沿用了这一名称,例如孔广森的《诗声类》,严可均的《说文声类》。
《声类》,三国时魏人李登著,收字11520个,书已不存。关于李登与他著述《声类》的资料,史书记载较少,现可发现的资料只有这样零星一点:《魏书·江式传》有云: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隋书·经籍志》云:《声类》十卷,魏左校尉李登撰。《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唐人封演《闻见记》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