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俱厉

更新时间:2024-09-03 08:24

声色俱厉(拼音:shēng sè jù l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书·明帝纪》。

成语出处

(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晋书·明帝纪》)

上后谓次对官曰:“韦温,朕每欲用之,皆辞诉,又安用韦温?”声色俱厉。(唐·赵磷《因话录·卷一·宫部》)

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声色俱厉”。

成语故事

唐德宗时期,翰林学士韦绶因为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一个月也不能回家一次,自然也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母亲。韦绶因为自己无法对老母亲恪尽孝道,所以内心深感不安,好几次向德宗提出辞呈。然而,德宗离不开他,一直未能予以批准。他连续干了八年,身体变得日益虚弱,德宗才不得不同意他辞去官职,回家养病。

韦绶的儿子韦温,同样在朝中做官。父亲因为病痛辞官回家后,他也紧跟着辞去官职返回家中,一心侍奉父亲,时间长达二十年。

韦绶在将死之际,对儿子韦温谆谆告诫道:“内廷不是你能待下去的地方,你千万不可以做翰林学士。一不小心,很可能就会让你丧命。”韦温眼含泪水表示,必定牢记父亲遗训。

当时文宗皇帝执政,他十分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把韦温提升为翰林学士。韦温时刻牢记父亲遗训,几次诚恳地向文宗辞让这个官职,文宗对此无法理解,经过再三追问,韦温才说道,他不可以违背对父亲曾经许下的诺言。后来,文宗声色俱厉地对一旁的大臣说道:“ 我想要重用韦温,但是他每一次都坚决回绝。”

在旁的一位大臣眼看皇帝这样发怒,于是劝谏道“陛下,韦温如此固执,也是尊奉父亲遗命,是一片孝心,希望陛下成全他。”

文宗生气地说道:“韦绶不让他的儿子当翰林学士,这种遗命是不合理的,怎么可以成全呢?”

那位大臣接着解释说:“韦温连父亲这种不合理的命令都能尊奉,这表明他的孝心是难能可贵的。”文宗听他如此解释,才逐渐消气,最终取消了对韦温的任命。

成语寓意

唐文宗对于韦温三番五次回绝做官一事感到十分生气,因此声色俱厉地质问韦温。在得知原因之后,才平静下来。面对他人的情绪失控,并非要以疾言厉色返还给对方。自己心态淡定,仔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或许会得到他人的谅解。冲突与对抗,会加剧事态往恶的一面发展。因此,对于疾言厉色的指责,也需要去平静委婉地化解。

成语运用

“声色俱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肃。

晋·裴启《语林》:“石崇与王恺争豪。 晋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以珊瑚高二尺许,恺以示之,崇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声色俱厉。崇曰,‘此不足恨。’ 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七枚。恺怅然自失。”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只见沈炼声色俱厉道,此杯别人吃得,你也吃得!”

现代·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达夫更决绝地说了一句,‘不停办我是不寄稿的!’说得有点声色俱厉的程度。”

成语辨析

声色俱厉—疾言厉色—正颜厉色

“疾言厉色”的意思是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正颜厉色”的意思是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声色俱厉”与“疾言厉色”两者都有说话时态度严厉的意思,但有区别。一是含义上的区别。“疾言厉色” 偏重于急躁,“声色俱厉”偏重于严厉;“疾言厉色”有时候可以表示发怒骂人,“声色俱厉”没有这种意思。二是用法不同。“疾言厉色”多用作谓语;“声色俱厉”多用作状语,中心词往往是“说”“讲”“问”“责骂” 等一类跟说话有关的动词。“声色俱厉” 和“正颜厉色”都有“言语态度严厉”的意思,但“声色俱厉”偏重于态度凶狠,“正颜厉色”偏重指表情严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