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更新时间:2023-06-18 10:50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成立于1993年5月,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的教学科研单位,也是国家首批建立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院系简介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5月,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单位之一,也是国家首批建立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高分子科学系本科专业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生专业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7年均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1994年2月,依托高分子科学系建立“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更名为“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12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长久以来,高分子科学系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的学科理论基础上,沿着“分子设计—化学合成—结构与性能—加工成型—材料及应用”这一聚合物分子工程的构架,将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与生命体系中的大分子与生命过程相结合,开展了学科前沿热点和前瞻性探索的研究工作。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大分子组装、天然及生物大分子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在通用塑料、特种材料、医用材料、汽车材料和电子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是于同隐教授。历任系主任是杨玉良教授(1993-1995年)、府寿宽教授(1995-1999年)、杨玉良教授(1999-2005年)、武培怡教授(2005-2012年)、汪长春教授(2012 - 2019年),现任系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彭慧胜教授。

师资队伍

高分子科学系现有教职工72人,博士后等其他科研人员65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杨玉良院士、江明院士),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杨玉良教授、邵正中教授、丁建东教授、彭慧胜教授、王长春教授、李卫华教授、陈道勇教授)、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人。

研究方向

高分子科学系的科学研究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的学科理论基础上,沿着“分子设计——化学合成——结构与性能——加工成型——材料及应用”这一聚合物分子工程的构架,将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与生命体系中的大分子与生命过程相结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大分子组装、天然及生物大分子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国家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特长,在通用塑料、国防特种材料、医用材料、汽车材料和电子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

研究成果

多年来,该系一直承担国家、上海市及部委的重要科研任务,是科技部“攀登计划”、“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单位,还是“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的首任主任单位、“上海新材料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重点项目4项。进入新世纪以来(2000-2005),发表SCI论文近400篇,在JACS、Angew.Chem.Int.Ed.、Adv.Mater.等顶级刊物发表了一批论文。邵正中教授关于“蚕丝和蜘蛛丝的性能相当”的观点,与牛津大学合作在“Nature”(Vol.418, 741, 2002)上发表。一批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获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共4项;中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高分子科学系为研究型的教学科研单位,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注重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服务、奉献精神的培育。由本系学生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兴家”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和“上海市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本系毕业的学生以综合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好,知识面广,独立工作能力较强而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尊重和欢迎,在教学、科研、管理、咨询、产品及市场开发等领域发挥着骨干作用。

专业论著

自80年代以来,已出版了教科书、译著和专著近20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提供了较为齐全的高分子教材。《高分子科学中的Monte Carlo方法》获得“中国图书奖提名奖”等多个奖项,《高分子实验技术(修订版)》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系列教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实验技术》在国内多所高校高分子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

教学条件

该系装备了比较齐全的高分子分析测试仪器和加工的专用设备。在“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项目支持下,增添了高分子学科专用仪器,如Infinityplus 300 WB固体核磁共振仪,NanoScope Ⅳ原子力显微镜,FLS920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ARES应变型流变仪,X’Pert PRO X射线衍射仪,VEGA 5136 MM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有高分子专业资料室,拥有3100m2实验大楼和专业教学实验室,为教学和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国际合作与交流

该系与国内外高分子界交往密切,学术交流活跃。同美国麻省(UMass)大学、阿克隆(Akron)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纽约综合技术大学、美国东密西根大学涂料研究中心、德国Max-Planck高分子研究所、德国Max-Planck胶体研究所等多个世界知名的高分子研究机构有密切交往,每年有一批教师派出或应邀赴国外讲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访问学者等工作。与中石化、德国BASF、美国Eastman Chem、Rohm & Hass、3M,英国Unilever 、National Starch,荷兰DSM等多个中外知名公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和项目开发。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批准资助了44个开放课题的客座研究,共有26位海内外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于1999-2000年、2003年以来分别获得教育部和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的资助,到重点实验室做访问学者研究。

1995年以来,成功举办了“首届东亚高分子学术讨论会”、“高分子物理国际高级研讨班”、“环境可降解塑料——基于天然资源的材料国际讲习班”、“国家教委科技委第二届材料化学讨论会”等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合作举办合成金属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ICSM 2002)。自2001年起,组织举办每年一次的“中德双边高分子会议”。2005年5月,邀请21位历届高分子科学与材料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出席,成功举办了“高分子杰出青年复旦论坛”。近年来,以“复旦大学高分子青年学术沙龙”为载体,校内外同行及交叉学科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活动更趋活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