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02 15:40
复礼书院,乃明清时之高等书院,为江右久负名望者之一,由明代王阳明再传弟子、著名理学家刘元卿所创办。清雍正版《江西通志》“书院志”有小传。书院面禾山,背武功,位于当时江右学术中心之一——安福县境内(现属于莲花县),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次年落成。中为明德堂,左为东林观,右为三一庵。后为藏镇院之宝(刘元卿所得唐代书法家李怀琳《绝交贴》,即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现藏日本)增建留帖阁。书院多次修复、重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时,书院结构和建筑名称有所改变,左为留帖阁,右为集贤馆,后为崇德堂,三一庵位于院外右边。
明隆庆六年(1572),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刘元卿(1544—1609)因会试不第,埋头著书和热衷讲学。为了讲学,倡里弄二十四姓士民创办书院,中为明德堂,前为门,题词“复礼书院”;后为“四贤祠”(即立王守仁、邹守益、刘阳、耿定向四位理学家的神主牌),祠有楼房三间,中为“留贴阁”(藏唐李怀绝交贴)。明万历七年(1579),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刘元卿又将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万历十二年(1583),学禁方开,复礼书院仍复原名。书院创办以来,历经400多年,一直是治学场地,是县历史悠久的一座学府,曾培育了一批批学子。书院位于江西省莲花县闪石乡境内,现为复礼中学。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自古誉为“礼门义路,圣域贤关”的理学圣地,虽距今430余年,但人们依然耿耿于心。创办于晚明,坐落于书林(今江西省莲花县闪石乡渭下村)。前人称其“面禾山,负武功、西云、愁猿诸峰拱揖而环聚,足称雄观垂永古”。前为门,题曰“复礼书院”,中为明德堂,后为“四贤祠”(即祀奉王阳明、邹守益、刘阳、耿定向四位理学家的神位,后加入刘元卿神位),祠内楼房三间,中为“留帖阁”(藏唐李怀琳之绝交贴)。总建筑面积长宽达百丈有余。一个穷乡僻壤、文曲罕照之地,何以书院赫然拔起、横空出世?考创始人刘元卿《复礼书院记》可知原委。刘元卿认为,自己的老家(时归安福县管辖)处于距县城百八十里的西南边陲,道险远,阻声教,其俗故尚富兢胜,莫肯顺理。豪杰者至抗治吏而强有力,多苦佃民,而兼其资,非一日之积矣。这种现状使予自在诸生中,深引为耻。其时,正值明朝后期,王阳明所创立的,旨在学术上突破与革新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程朱理学的束缚,使社会由乱而治、由衰转盛,而以“致良知”为宗旨的心学理论红遍大江南北,而王阳明的弟子、后学则以讲会为形式,以书院为依托,在社会上大力倡导和推行这一理论,以致书院讲会活动遍地开花,风靡一时:“缙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穷乡邃谷,虽田夫野老皆知有会。”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莲花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