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9 10:34
夏斌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国务院参事,当代经济学基金会荣誉理事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宣传处、干部教育处工作。
1984年金融黄埔五道口人民银行研究生院毕业。
1985年至1987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1987年至199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国内金融研究室主任。
1993年2月调入中国证监会,担任交易部主任兼信息部主任。
1993年7月至1995年,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1996年至1998年8月,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1998年8月至2002年9月,任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
2002年9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1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表示,夏斌不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
2012年9月12日 与利奥.梅拉梅德同时被聘请为中国国际期货公司首席顾问
2012年11月,担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
与金融的不解之缘
夏斌是一路优秀过来的。小学刚戴上红领巾时,他就是中队主席。下放农村,他刚满18岁,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审查时一切条件符合,个别党员开玩笑的说,就是有点年轻。大学毕业,夏斌又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校方看中留校,但他觉得当时的北大校园波澜不惊的生活没有挑战,便选择走出校门进入财政部,从此便与金融结下了不解之缘。没多久,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分家,夏斌又一次面临抉择。领导征求他意见,喜欢挑战的夏斌放弃了选择财政部,选择了人民银行。然而,来到人民银行,夏斌并没有如愿到他梦寐以求的业务部门工作,因机关内青年党员少,他被分到了政治部宣传处。后又受领导器重被调到了干部教育处,打算好好培养他。但他一心想了解金融业务,也为此跟领导提过多次,要求去业务部门工作。后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招生,夏斌想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打算报考。主管领导不同意,并一再暗示,想培养他,不想让他走。
国外留学
夏斌破釜沉舟,抵住了所有的阻碍,报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拼命利用一切时间复习功课。1981年,考上了央行第一届研究生。正式进入金融领域的大门后,夏斌更加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经过系统的学习、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他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于是产生要去国外看一看的愿望和决心。借着研究生阶段争取来的公派日本留学的机会。在国外,夏斌获得了更加先进的金融理论知识,视野变得更加开阔。1984年底,从日本野村证券研修回来,奋笔疾书,成为改革开放后全面介绍国外金融市场知识的第一批启蒙者之一。
学术论文引反响
2001年,还在中国人民银行非银司司长任上的夏斌,面对日常繁重的整顿信托公司和金融秩序事务,他“不在其位但谋其政”,写下了《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唯一中介目标》一文。这篇副业之文不但在央行内部引发了争论,在决策层、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反响。事后该文倒被评为当年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这篇论文对其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意义深远。
《中国经济:观察与谏言》(2016年)中信出版社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东方出版社(2011年)
《转轨时期中国金融问题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跨世纪的冲击:兼并收购、反收购及投融资策略》(1995年)
《中国深圳证券大全》(主编) 新华出版社(1994年)
《证券大辞典》(主编)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金融卷》 编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手册》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
《中国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第4章)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金融调控论》(第14章)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
《金融知识百科全书》(中国金融理论部分主编)(1991年)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革新》(译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金融市场基础知识》
能源出版社(1988年) 《金融市场》(第6、11、12章) 学苑出版社(1988年)
1990年 获中国金融学会首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中国货币供给理论的实证研究》、二等奖——《中国科技贷款运行机制研究报告》。同年协助陈元同志、主笔完成国务院委托人民银行总行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国九十年代的货币政策》。
1991年 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首批全国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中国金融学会第四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二等奖——《正确认识我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三等奖《中国社会游资变动分析》。
2002年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中介目标》获中国孙冶方经济学奖
2011年荣获“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公共经济学家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