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4 19:02
夏湘平,1930年11月7日生,湖南湘潭人。历任文工团员、宣传干部、文艺指导员、广州军区政治部美术组组长、1976年调总政文化部负责全军美术、书法领导组织工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全国美展评委,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副院长。
1930年11月7日生,湖南湘潭人。1949年参军在部队从事文化工作,60年代初曾在广州美术学院教师进修班进修。历任文工团员、宣传干部、文艺指导员、广州军区政治部美术组组长、1976年调总政文化部负责全军美术、书法领导组织工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全国美展评委。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副院长。工书法,擅绘画,幼承家学,于颜真卿、何绍基、曹全碑、邓石如等碑帖启蒙,而后广临博取。四体皆有涉猎、尤精隶书,夏湘平先生长期从事全军的美术和书法的组织领导工作,在繁忙的公务之暇,仍孜孜不倦地临池和探索,并把绘画的创作理念、结构布局结合运用于书法创作当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夏湘平的隶书疏朗秀逸,隶韵草情,意趣生动,自具面貌,世称“夏隶”。数十年来,他深入部队、深入基层创作多幅书画作品,歌颂共产党,歌颂人民军队,歌颂社会主义祖国。他所书巨型石碑《唐山抗震十周年纪念碑》《汨罗江屈原离骚碑》《朝阳阁赋碑》等,被中国书法界称为当代隶书的丰碑,必将弘扬千载。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被许多国家和 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内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转益多师,唯艺是取”是夏湘平能在丰厚传统根基上构建出自己的书法艺术形象的原因所在。自幼启蒙于颜真卿楷法、何绍基隶字,后习两汉各种碑帖,同时对金文、帛书、残纸、北朝墓志等各时期书法艺术广泛吸取,远溯近临、反复琢磨,以期取之一二,为其所用。在学习书法艺术上,夏湘平主张首先要继承传统,对传统的书法精品要“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尤贵神似。同时强调书法艺术要着眼于探索和创新,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他还主张要多读古人的碑帖,从根本上学到用笔、结字的方法、什么帖都可以看看。同时对现代人的书法也可借签,使眼界放宽,从而广取博收,溶百家于一炉。
夏湘平的书法于隶书尤为精湛,他的隶书创作首先是在娴熟掌握隶书传统技法和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艺术审美,力求变通创新,面对两汉上百种风格各异的隶书碑帖,夏湘平采取遗貌取神、变众法为己法,不拘泥于某碑某帖,而掺以篆、行、草书的笔墨情趣使隶书结字、章法突破传统藩篱,夏湘平的隶书在欹正、收纵、参差、聚散的诸多变化中寓巧于拙、寓生于熟,平夷中求险绝、静谧中求跳宕,展现给观者的隶书笔法是丰筋健骨、苍劲雄浑、质朴古拙的独特艺术效果,成为当今书坛极具鲜明个性风格的书法家而卓绝闻世。使欣赏者感受到了一个熔融汉简汉碑,又兼得行草笔意的新隶书艺术形象的魅力,这就是夏公的成功。---摘自林岫《记夏湘平先生书法印象》
“学古变古”、“学法变法”,营造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是他要求自己同时又提醒他人的经验之谈。读夏湘平书法,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流动在作品之中的广取博览、自成一家的艺术独特性。(刘洪彪语)。
以“草情隶韵”为特色的夏隶,不仅广纳诸隶之长,而且将草书的情致渗入其中,形成了“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独特隶书之风。---摘自骆飞《儒雅之气大家风范》
1949年/参军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宣传干事等职,开始从事文化艺术工作。
1959年/在广州军区开始从事部队美术专业创作,作品先后入展全军全国美展,这一时期主要绘画作品有版画《海岛小学》《椰林深处》《铜墙铁壁》中国画《有朋自远方来》《毛主席送子务农》、油画《越南-中国》。
1973年/创作油画《越南-中国》入选全国美展,1973年04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选定出版了单页全国公开发行。
1976年/调入总政治部负责主管全军美术、书法组织领导工作。
1977年/负责组织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两个月。
1978年/随作家刘白羽,画家关山月、黎雄才等到敦煌、酒泉、嘉峪关、乌鲁木齐、伊犁、喀什等地采风。
1979年/随剧作家胡可赴云南前线,慰问开源、蒙自、河口等地英雄指战员,创作了大量战地写生作品,历时两个多月。
1979年/负责组织举办全国《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参展画家500余位。
1979年/参加全国第四届文代会。
1979年/出席全国第三届美代会,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1年/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家协会成立大会,当选为常务理事。(并于1985年和1991年连续三届当选常务理事,参与书协各项工作)
1984年/中央电视台录制播出《夏湘平隶书专题讲座》。
1985年/参加全国第二届书法家协会理事会,继续当选为常务理事。
1986年/担任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参与展览评审工作。
1986年/书写《唐山抗震十周年纪念碑》碑文,刻石立于唐山市中心广场。
1986年/六人书法联展于山东潍坊。(夏湘平、刘艺、徐本一、熊伯齐、朱寿友、聂成文)
1987年/北京六人书画展于深圳美术馆。(夏湘平、李铎、李力生、张道兴、李宝林、于明海)
1987年/作为中国书协陪同团团长,率日本书道联盟第五次研修团赴陕西汉中石门考察学习汉代摩崖刻石,并代表中国书协给日本书道研修团全体日本书法家颁发结业证书。
1989年/被聘为新加坡中华书协海外评议员。
1989年/被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拍摄录制函授大学教学光盘。
1990年/出版四体书法格言警句选。(与沈鹏、欧阳中石等合著)
1991年/参加全国第三届书法家协会理事会,继续当选为常务理事。
1991年/《当代书法大家字典》出版,收入夏湘平隶书范字3000多字。
1992年/用隶书书写屈原《离骚》全文2500余字,四面环刻于越五米高的巨石之上,此碑立于湖南汨罗江畔屈原碑林;是整个碑林的主碑。
1993年/被聘为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
1994年/应邀参加绍兴兰亭书法艺术节。
1994年/《书法字海》出版,收入夏湘平隶书范字400多字。
1994年/应邀参加西安国际书法节。
1996年/参加全国第六届文代会。
1996年/应邀参加《中国书画名家电视系列片》拍摄。
1997年/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参加万里采风活动,深入江苏省多个基层县市,为基层群众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
1997年/《艺海纵横》系列光盘出版夏湘平专集——“把握规律,强化个性”。
1998年/应邀为泰国皇宫淡浮院书写长联。
1999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名诗佳句——夏湘平书法作品选》。
2000年/湖南电视台拍摄《墨海寻梦——夏湘平专集》录像。
200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翰墨飘香——夏湘平专集》录像。
2001年/《夏湘平书屈原离骚碑》由“香港”中国书法出版社结集出版并举行首发式。
2001年/获中国书协艺术荣誉奖。
2001年/为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编写教材《隶书卷》——关于《石门颂》。
2002年/《夏湘平书屈原离骚碑》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流金岁月——夏湘平专集》录像。
2006年/书写大型碑刻《朝阳阁赋》立于山西省寿阳县朝阳阁,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艺术创作院成立,被聘为副院长。
2009年/中国文联授予“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年”荣誉证和奖章。
2010年/《夏湘平书周敦颐隶书长卷》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5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砚边八十年——夏湘平书法艺术展”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展出。
2018年由中国书协、荣宝斋共同主办的“米寿抒怀——夏湘平书法艺术展”在北京新闻大厦会展中心举办。
记夏湘平先生书法印象
2006年1月作者林岫
去 年清明节后,曾有机会拜观著名老书家夏湘平先生的近作《书周敦颐爱莲说》长卷,其书神采奕奕,雅致淳古,开卷直觉清气逼人。展卷之余,我趁兴于卷后题了四言四句。诗曰:“人书俱老,清雅独芳。文情墨趣,交映生光。”此诗是我对他“清雅独芳”的隶书艺术作品的评价,也表达了我对一位“人书俱老”的书法家由衷的敬重之情。
认识夏湘平先生已经二十五年了,我们同在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会共事。他为人耿直中正,待人热情,言事析理,颇多识见,大家常常尊称他为“夏公”。夏公,是那种你不必考虑委婉谨慎就可以直倾肺腑的人。作为当代最早崛起于书坛的书家,他兼擅各体,尤工八分,又熔古铸今,潇散雄逸,自成一格,故声名远及海内外。
在跟夏公的交往中,有件事至今印象深刻。那是壬申(1992)年春暮的事。当时湖南汩罗屈原碑林拟将《离骚》书刻成巨幛作为主碑长久竖立于碑林,曾派专人到京约稿。因任务重大,时间紧迫,京津书家皆不敢应承,唯夏公欣然受之。从查资料到挥毫书毕,半月有余,共书写了16张四尺整宣。张壁通体观之,洋洋洒洒,纵横皆成意象,如一气呵成。能把《离骚》这两千五百余字的惊世镇史之作书成巨幛,除技巧工夫之外,还需要艺术家可贵的胆气。作为一名艺术家,如果没有这种胆量和气魄,是不可能耸立起自己艺术征程上的新高峰的。自此,书界对夏公的大功力、大气魄愈加肃然起敬。
当代中国书法创作的主流趋势依然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变通致新。应该说,不拘成法的锐力求新已成为时代给予当代书法家奋起变革的契机,所以,谁能把握住这个契机,构筑并实现自己新的希望变革和转型的审美理想,为当代奉献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谁就有可能称得上是当代真正的书法大家。
夏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在独擅的隶书风格上追求新变,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今天我们见到的那一幅幅古趣盎然又逸笔超迈的隶书作品,正正可见夏公翰墨日新的成功,也不难解读出他在思变、通变中的深沉思考和良苦用心。
细味夏公能获得今天如此重大成就,我以为首先是他转益多师,唯艺是取,能在丰厚的传统根基上构建出自己的书法艺术形象。夏公学习隶书从不固守某碑某帖,也不泥定于常见的几种汉隶范本。他眼光深远宽博,不拘时代、门派、书种地远溯近取,以便汲取更多的艺术滋养。他不但临习过金文、简帛和摩崖刻石,还长期寖研过“二爨”、《嵩高灵庙碑》《泰山金刚经》和《郑道昭碑》等。平时遇到他认为可学可取的书作,无论古人今人、前辈小辈,也无论海内海外,无论传统现代甚或先锋前卫,都会反复琢磨,认真临摹仿效,以得其一二为喜。因为夏公学习隶书是从广临汉隶入手,历练数十年之久,下过异乎寻常的功夫,所以在此基础上,他不但娴熟了隶书的基本技法,也掌握了隶书变化的一般规律,最后终能依据自己的审美追求,遗貌取神,变众法为己法,形成自己的隶书个性风貌。这跟当前大多数习隶者所走的专习一碑而不思旁骛的熟门熟径相比,无疑需要更大的付出。但是,开阔视野,不拘时代门派书种的广收博取,使欣赏者感受到了一个 熔融汉简 汉碑,又兼得行草笔意的新隶书艺术形象的魅力,这就是 夏公 的成功。
其次是他厚积薄发,融会贯通,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艺术个性发展的成功之路。
多年来,夏公在书法创作实践中不断体味清代包世臣关于“笔近篆、体近真者,隶书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明乎此后,夏公遂由字内字外两路出击,一边从金文、大篆、古隶中学习笔法,又从魏碑、晋草、唐楷中汲取结字诸法,一边又加强字外功的积垫,在文字学、文学方面钩深探赜,终于轶出畦径,艺获大成。
艺者皆知,从事书画学习,得形似易,得神似难,得神似而出神入化、自成气象者愈难。夏公深谙“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见《翰林粹言》)的艺术真谛,所以他对传统的学习和继承,入门出师,只为取其精髓;厚积薄发,只为融会贯通。如此日积月久,驰笔于纸,所见俱由情性,不见某碑某帖之优孟衣冠,自有奇采神韵。譬如在作品的整体布局上,他为了着力蕴育端庄古雅而又奔放灵动的气象,常对隶书单字的结构稍作调整,并掺以篆、行、草等书体的笔情墨趣,欲以趣生情,以情动人,故而使近几年的隶书作品在欹正、收纵、参差、聚散的变化中寓拙于巧,寓生于熟,出现了一种平夷中求险绝、静谧中求跳宕的不同寻常笔墨的艺术效果。另外,他为了体现崇尚质朴古拙、苍劲老辣的艺术追求,他在用笔上特别注重一个“涩”字。涩,即迟送涩进,是行笔的一种方法。它要求行笔时,笔锋须在提按顿挫、似行非行的运动中完成书写。驰笔过速则飘,过缓则拖,都会影响笔势、贯气和神韵。这里,既有适度的认可,又有技巧功夫的运筹,唯有如此,方可使隶书点线的力感和笔势的节奏矫然出入其中,真非老手不能为之。
读夏公的书法作品,不仅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还留下了对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很多富有启迪性的思考。书法博大精深,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字共生久远,这是其它艺术难以望之项背的。书法领域中的任何一种书体从萌生发展、社会认可到代代传承,都自成一条源远流深的历史长河。离开绵延五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的宽厚河床去理解这门既古老又独具青春活力的书法艺术者是浅薄的,所以孤立地学习任何一种书体,稍有小成便沾沾自喜的人都会因为浅薄而慢怠了书法这门国粹艺术,最终与成功无缘。由此看来,夏公的成功跟他对书法艺术的真知灼见不无关系,我们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夏公的书法作品,才能真正了解夏公。
行文及此,忽地想起宋代林逋《省心录》说的“心不清无以见道,志不确无以立功”这句至理名言来,夏公清心淡泊的人品、逸笔超迈的书风,正是他为人从艺之道的最好展示。他虽然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犹有上下求索、秉烛思变之志,实在令人敬重。我想,纵以“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清代刘开《与阮元论书文》)来评价其“人书俱老,翰墨日新”的成就,亦当可称之。
《中国艺术报》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