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1 15:13
1、相传舜的二臣名。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后用以喻指辅弼良臣。
《书.舜典》:“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孔传:“夔龙,二臣名。”
元 耶律楚材 《和人韵》之二:“安得夔龙立廊庙,扶持尧舜济斯民。”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吴刎》:“伯嚭那老贼呵!我一心认是济世夔龙,谁知你是蠹国鸱枭。”
明 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自非邀福,夔龙何克袭休,申甫经营意匠。”
《平山冷燕》第一回:“今当此春昼,夔龙并集,亦当有词赋示后,今日之盛,方不泯灭无传。”
2、古器物上的夔龙纹饰。
《红楼梦》第五三回:“上面两席是 李婶娘 、 薛姨妈 坐,东边单设一席,乃是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
夔者,见于《书·舜典》,《国语·鲁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诸典中,或为乐官,或为木石之怪,或为国名,又作地名。《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较粗大的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称之为龙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