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差法

更新时间:2022-08-26 10:26

外差法是一种干涉测量的方法,它通过改变参考信号的频率,使其与测量信号之间产生一个频率差,参考信号与测量信号干涉后,干涉信号相位中包含了相位调制项(载波)与被测量项,通过对干涉信号进行解调即可得到被测量的相位。这种在干涉信号相位中引入载波的方法称为外差法。与零差法相比,外差法通过干涉信号解调测得被测物理量,干涉信号强度的变化对测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从而提高了干涉测量精度。

外差原理

在无线信号处理中,外差原理是指通过混合两个不同频率的波来产生新的频率。[1] 两个频率的波可以通过电子管,晶体管,二极管或者其他的信号处理设备来混合。通过正余弦三角公式我们知道,两个波混合后会产生两个新的频率其中一个为它们的和,一个为它们的差。而我们通常只取其中的一个来作为我们下一步输入的有用信号。

详细内容

编辑

heterodyne(外差原理)来自于希腊语的词根hetero(“不同的”)和dyn(“功率”)。外差原理技术是由加拿大的工程师Reginald Fessenden与1901首先提出的,但由于当时的本机振荡器很不稳定而没有被持续重视。在那个无线电的时代,Fessenden使用这种技术使莫尔斯电码(连续波)信号变得可以听见。外差接收器有一个振荡电路,称为本地振荡器,产生的无线电信号与输入信号的频率接近。这样,当两个信号混合的差将在可听频率范围(约为16Hz~16kHz)。这样在扬声器端产生了的声音,因此,“点”和“短线”组成的莫尔斯电码变为了哔哔的可听见的声音。当然,这种技术还在无线电电报,振荡器(拍频振荡器)等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理论发展

编辑

后来,超外差接收器(超外差)由 Edwin Howard Armstrong 在1918年发明,接收机利用外差技术将输入的射频信号(RF)转换到一个固定的中频(IF)。超外差和外差之间的差异在于:外差接收机仅仅使用调谐射频滤波器来进行前端处理,而超外差接收机使用了一系列的器件:混频器电路,一个稳定的本地振荡器(LO)和固定频率的高增益带通放大器来产生稳定的后续信号。

定义

外差法是一种干涉测量的方法,它通过改变参考信号的频率,使其与测量信号之间产生一个频率差,参考信号与测量信号干涉后,干涉信号相位中包含了相位调制项(载波)与被测量项,通过对干涉信号进行解调即可得到被测量的相位。这种在干涉信号相位中引入载波的方法称为外差法。与零差法相比,外差法通过干涉信号解调测得被测物理量,干涉信号强度的变化对测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从而提高了干涉测量精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