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效度

更新时间:2022-09-26 15:31

外部效度是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推广性程度,涉及到实验结论的概括力和外推力。

外部效度及其解释

外部效度的解释

外部效度是指在脱离研究情境后,研究结果还能成立的程度。每一项研究都是在特定的时问和地点进行的,有特定的被试、指导语、测量技术和实验程序。尽管研究本身具有特异性,但研究者通常期望研究结果不是特异的,可以推广到研究情境之外。

每一项研究的目的都期望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问存在的真实关系,任何制约结果通用性的特征都是对外部效度的威胁。如果研究结果能同样适用于特定实验范围之外的其它时间、情境和人群,则认为此研究具有外部效度;相反,如果结果仅限定在约束条件内,则缺乏外部效度。会对外部效度造成损害的因素一般包括被试者特征、主试者特征、研究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方法等因素。这些因素的特异性越强,越有可能导致研究情境与人们日常生活情境的差异性增大,使研究情境中观测到的被试行为区别于人们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为,也就制约了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

举例

Strack.Martin& Stepper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牙齿间放一支笔(迫使其微笑)的人与在嘴唇间放一支笔(迫使其皱眉)的人相比,前者比后者更有可能认为卡通片有趣。这项研究是用伊利诺斯州大学生为被试的,但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可以推广到实验范围之外,因为此研究仅涉及到人类共通的生理指标,反映的是人的表情-情绪-认知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可以说,如果其他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来接受测试,应该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因此该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不存在多大异议。

与内部效度的关系

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内部效度低的研究结果就谈不上对其它情景的普遍意义;可是内部效度高的研究,其结果却不一定能够一般化到其它总体和背景中去。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是要发现教育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提高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十分重要。一项研究的内部效度再高,如果其结果仅适应于特定的范围,特定的测量工具、特定研究程序和特定的研究条件等,那么,从获取一般知识和揭示普遍规律的角度来看,其价值、意义不大。因此,研究的外部效度与内部效度在重要性上毫不逊色。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研究被试方面、变量的定义和测试方面、研究手段和程序方面、实验者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八个方面:

1.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对于总体的普遍意义,受到样本代表性的影响。

2.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定义与测试方式。

3.对测量的敏感化,由于事前测量或事后测量使得被试发生敏感效应,应尽量少用容易产生敏感效应的测量。

4.多重实验的干扰,被试参加多个实验会产生敏感效应。

5.特异性效应,实验采用了新的情景,减少了研究的外部效度。

6.实验者效应,建议采用双盲实验。

7.研究与实际情景的相似性。

8.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

如何提高外部效度

上述4方面因素,有时单独存在,有时同时存在若干方面的影响。要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必须注意在研究中消除和控制上述各种影响因素。外部效度的要求是研究能够符合客观情况,适用于更大的总体。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做好取样工作。取样工作不但包括被试的取样,而且也包括有代表性的研究背景(工作场所、学校、家庭、实验室)、研究工具、研究程序和时间等的选择。取样的背景与实际情景越接近,研究结果的可用性、适用性、推广性就越强。一般来说,随机取样,提高模拟现实情景的程度,采用多种相关的研究方法,变化研究条件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是获得外部效度、提高研究结果可应用性的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