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因假说

更新时间:2024-06-24 17:13

多基因假说是1908年尼尔逊·埃尔用红粒和白粒小麦进行杂交试验提出的假说,对数量性状的遗传进行了解释。

发现

按照他的解释,数量性状是许多彼此独立的基因作用的结果,每个基因对性状表现的效果较微,称为微效基因。但其遗传方式仍然服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而且还假定:(1)各基因的效应相等。(2)各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或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3)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最终结果满足剂量效应。(4)有些数量性状受到少数几对主基因的支配,同时受到一些微效基因的修饰。(5)各个基因对外界环境敏感,其表现性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实验依据

在小麦粒色的遗传研究中发现,红粒×白粒→F1,表现为中间程度的粒色;F1→F2,F2的籽粒颜色由红到白呈连续变异的过渡类型。有以下几种情况:

A B C

P1 红粒×白粒 红粒×白粒 红粒×白粒

↓ ↓ ↓

F1 红粒(浅红) 粉红粒 红粒

↓U ↓U ↓U

F2 3/4红粒 15/16红粒 63/64红粒

1/4白粒 1/16白粒 1/64白粒

试验结果分析:F2的表型按非红即白分,其表型比分别为3∶1、15:1和63:1,符合 (3 :1)n (n为控制基因对数);若细分,F2的红粒中又呈现各种程度的差异,按红色的程度分为:

A中,1/4红粒∶2/4中红粒∶1/4白粒,

B中,1/16深红∶4/16红粒∶6/16中红∶4/16淡红:1/16白色

C中,1/64极深红∶6/64深红∶15/64红粒∶20/64中红∶15/64中淡红∶6/64淡红∶1/64白粒

F2中随R基因的逐渐减少,r基因的逐渐增加,麦粒的颜色由深红逐渐变浅至白,实验结果表明:

①小麦粒色遗传受多对基因控制,符合遗传的基本规律 ,说明这些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F2类型的分离比符合二项分布(p+q)n,表现连续变异,涉及的基因数越多,F2出现的类型也越多;

③多对基因间无显隐性关系,显性基因间具累加作用。

理论解释:设A1a1和A2a2为两对决定籽粒颜色的基因,A为增效基因,a为减效基因,A与a没有显隐性关系。

P: A1A1A2A2×a1a1a2a2

红粒↓白粒

A1a1A2a2(粉红粒)

↓U

F2基因型及比率: 1a1a1 A2A2、

2A1A1A2a2、4A1a1A2a2、2a1a1A2a2

1A1A1A2A2、、2A1a1A2A2、1A1A1a2a2、2A1a1a2a2、1a1a1a2a2

增效基因数: 4 3 2 1 0

表型: 深红粒 红粒 中红粒 淡红 粒白粒

表型比: 1/16 4/16 6/16 4/16 1/16

基本要点

多基因假说(polygene hypothesis)又名微效多基因学说,其基本要点如下:

①同一数量性状是受多对微效基因的共同作用(联合效应)。

②微效基因中的每一对基因对性状所产生的效应是微小的,且大致相等,不能辨认单个基因的效应,只能按性状表现一起研究。

③微效基因的效应是累加的,又称累加基因

④微效基因之间常无显隐性关系,用大写字母表示增效,用小写字母表示减效。

⑤微效基因对环境敏感,因而数量性状的表现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⑥微效基因与主效基因一样,都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并且具有分离、重组、连锁等性质。

数量性状遗传

由于数量性状的基因的数目多,每个基因作且可以累加,再加上环境的影响,而表现连续变异。

阈性状::指遗传基础是微效多基因、而表型是非连续变异的一类性状,是一类重要的数量性状 。

阈性状表现特点:

性状的差异在外观上是不连续的,导致差异的基本物质分布是连续的,这种连续分布上存在一个阈值。有关的基本物质低于阈值时,表现一类性状;高于阈值时,表现另一类性状。如死亡与存活,中间只有一个临界点。

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

⑴数量性状呈现变异的连续性。只能用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取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

⑵对环境的敏感性。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变异。

⑶分布的正态性。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双亲中间型;F2表型平均值大体与F1接近,但变异幅度远超过F1。

⑷F1代常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超亲遗传)。

⑸多基因作用的微效性。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

1、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

2、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联系

控制数量性状的微效多基因。与控制质量性状的主基因都在染色体上,都符合遗传的基本规律,二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主要表现在:

①某些性状既有数量性状的特点,又有质量性状的特点,因区分性状的方法不同而异。如小麦粒色。

②同一性状因杂交亲本间相差基因数不同,性状的表现不同。相差基因数越多,表现数量性状特征越明显。

③某些基因可能同时影响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控制某一性状的主基因,对其他性状起微效基因作用。如白花三叶草,基因A1与A2互作产生叶斑(主基因),增效基因A越多,叶片数增多(微效基因) 。

④某些性状的差异在外观上是不连续的,导致差异的基本物质分布是连续的。如阈性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