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室墓

更新时间:2022-06-28 01:48

多室墓一般分为前后两室和耳室等,其间以通道相联,前室平面近方形,左右两侧各设一耳室,在墓门前后有较短的甬道,前接长斜坡墓道。后室较大,平面呈长方形,券顶。

起源发展

土洞墓受影响,也出现穹隆顶。耳室功能有变化,前室放置随葬品。东汉出现多室墓,耳室埋人,成为几代人合葬墓,耳室成为侧室。

东汉出现横券,顶用扇形砖。多室墓流行,带来墓道变化,出现斜坡式、阶梯式墓道,便于上下和多次使用。出现有天井之墓道,便于取土。

事例

武昌任家湾的黄武六年(公元227年)墓,莲溪寺的永安五年(262年)墓、鄂城的孙将军墓、江西南昌的高荣墓等就是这样的形制。

多室墓-西汉诸侯墓葬

2010年2月,中国考古人员在位于鲁西南的滕州市大坞镇染山,出土了一座西汉中期的诸侯墓葬。考古人员说,这是迄今在鲁西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汉墓。

这座汉墓是由原山石凿成的长方形多室墓,东西6.2米、南北12.3米。由墓道、前室、南北两侧室和五个墓室组成,墓道长18米,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多室墓。室与室之间用长条料石砌成,布局严谨,形成长墓道、前室、正三室及内外贮藏室的墓葬格局。

该墓是西汉时期由崖墓向多室墓过渡的一种墓葬形式。从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的特征,以及原始青瓷器的造型和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构图及风格综合分析,染山汉墓的建造年代应为西汉中期。

多室墓-曹休墓

曹休墓葬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组成。墓葬土圹东西全长50.6米,南北宽21.1米,深10.5米。其中墓道长达35米,最宽处达9米。

该所用墓砖可分为条形砖和楔形砖两种。最大的墓砖长度达46 厘米长、厚10厘米,重达50公斤,可见墓葬规格之高。在楔形砖上发现朱书“左”、“右”、“第一”“第二”“第三”等文字,且位置排列有序,应为预制.

多室墓-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于1986年发掘,是迄今(2009年年底)惟一幸存、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皇室墓葬。位于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一个叫斯布格图的小村里。

该墓为砖砌多室墓,全长16.4米。全墓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西耳室和后室6个部分组成。阶梯形墓道斜长6.5米。天井东西略呈长方形,上宽下窄,如漏斗状,前接墓道,后通墓门。天井底部平坦,平铺一层条砖。前室长方形,南北长3.48米,东西宽1.93米,高2.65米。券顶,地面铺方砖。东西耳室圆形,穹窿顶,地表铺条形青砖。

后室(主室)平面呈圆形,东西直径4.38米,上部迭涩内收呈穹窿顶,地面错缝平铺方砖。前后两室间嵌有木门框和双扇木门,清理时尚能启闭自如。主室内紧贴砖壁有赤柏松制成的木护壁,直达墓顶。主室正北壁地面上有砖砌尸床,尸床前有砖砌长方形供台。尸床和供台的东、西、南三面有雕刻的16个壶门,装饰讲究.

多室墓-冯京墓

冯京墓位于新密市曲梁乡五虎庙村南100余米的台地上。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原密县文化馆对该墓进行发掘清理,获得一批珍贵瓷器和4盒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志。墓室结构为石砌多室墓,共4个墓室,东西向,南北排列。有墓志4盒,分放在各室封石上。据墓志可知,由南向北各室分别葬冯京续妻富氏、再续妻富氏、冯京、原配夫人王氏。墓内出土有汝窑瓷器、陶器、石器、骨饰及北宋铜钱等随葬品。

冯京(1021年—1094年),宋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人,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冯京夫妇合葬墓,建于北宋仁宗嘉枯八年(1063年)。这样规模的北宋石砌多室墓,在河南尚屑首见,它的发现,不但丰富了中国北方宋墓形制,也为埋葬习俗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