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为富

更新时间:2023-10-23 13:08

多文为富(拼音:duō wén wéi f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戴圣礼记·儒行》。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多文为富”。

成语典故

《儒行》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一篇,文章通过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从各个方面描述了一个真正儒者的行为是什么样子的。

孔子从宋国返回鲁国,鲁哀公在公馆里接见了他。鲁哀公看到孔子的穿戴很特别就问他是不是儒者都这样穿,孔子说儒者只有在行为上求学问广博,衣服则是人乡随俗,以前在鲁国,穿的是宽衣袖的衣服,住在宋国后就戴殷代的章甫之冠,没有什么特定的儒服。从这个问答里面可以看到,孔子回到鲁国戴着章甫帽,这种帽子鲁国人是不戴的,所以鲁哀公有此一问,这个章甫帽是古代的一种礼帽,用黑布做的,殷代开始有的,殷代灭亡后戴这种帽子的习惯就留在了宋国,一般读书人会戴这种帽子。孔子是儒家大师,他在宋国就戴这种帽子,后来儒生都戴这种帽子,变成了儒者的服饰标志,并演变为儒巾,明朝未及第举人都戴儒巾。因为孔子说儒者在衣服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在行为上追求博学,鲁哀公就继续问孔子:请问儒者的行为有哪些特点呢?孔子回答说:“仓促地列举,短时间难以说完。全部说完要费很长时间,恐怕说到值班的仆人到了换班时间也未必能说完。”于是鲁哀公就命人给孔子设席让他慢慢说,孔子陪侍哀公坐着,娓娓道来。

孔子首先从整体上给鲁哀公介绍儒者的德行:就像筵席上的珍宝,等待着诸侯的聘用;早起晚睡地努力学习,等待着别人的询问;心怀忠信,等待着别人的举荐;身体力行,等待着别人的录取。儒者的修身自立有如此者。然后分别从态度、操守等方面逐一解释什么是儒者。人们主要说态度,在态度上儒者有三个特点:第一,对事,谦卑礼让;第二,对人,恭敬诚信;第三,对财富,多文为富。

孔子说,在儒者的心目中,金玉并不宝贵,忠信才宝贵。他们不祈求土地,树立起的道义就是他们的土地;他们不祈求多有积蓄,多掌握知识就是他们的财富,所以,多文为富是一个治学的人谦虚有内涵的表现。请他们出来做官很困难,因为他们不在乎高官厚禄;也正因为他们不在乎高官厚禄,即使请出来也难以长期留住。有些儒者,即便把许多金银财宝赠送给他,即便用声色犬马去引诱他,他也不会见利而忘义。只要认准了就坚决去做,做过了从不后悔,还没做的也不考虑那么多。说错了的话就不再说,对于流言蜚语也不去穷究。时刻保持威严,拿定主意的事说干就干,绝不优柔寡断。

孔子滔滔不绝地给鲁哀公讲述了一大通话,好好地讲了一堂儒学课,正义凛然,鲁哀公听了,对儒者的话更加相信,对儒者的行为更加看重,并且说:“我这一辈子,再也不敢和儒者开玩笑了。”因为他对儒者肃然起敬,对肃然起敬的人是不会开玩笑的,儒家的地位在鲁哀公心里升得很高。

成语寓意

多文为富,就是把学识的渊博当作富足、富有,这是一种追求博学、淡泊名利的态度。谚语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文为富彰显一种学习的态度,“富”的境界不只是物质的,更重要的体现在精神上。多文为富所说的博学,指的不是广泛涉猎浅尝辄止,而是消化了精髓、深化了智慧的博学。现代很多人尤其是科学家在专业上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来进行研究探索,退休不退事,生活极简。有的人会觉得这样很傻,不值,可是这样的人却非常快乐,因为他拥有一种财富,这种财富不一定是浮在别人眼中的铜钱,而是一种深人骨髓的态度、品质、精神凝结成的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受和享受的东西。

成语运用

“多文为富”指以学识渊博为富有。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宾语。

唐·李商隐《祭张书记文》:“多文为富,无事当贵。”

元·王恽《兰亭石刻记》:“谚云:室无滞货,不为润屋。”矧吾侪以多文为富乎?”

明·郭之奇《诸茂才事》:“是故随其力之所至,或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强学积善以为天下先,或多文为富,探赜究奇。扬挖论著以称述于今日。”

清·陶元藻《张彙征传》:“先生于持筹握算之余,偏能卷轴撑肠,多文为富,难矣哉,难矣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