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福寺

更新时间:2024-07-06 23:34

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呼延村崛围山景区内,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的崛围山之巅,占地面积3153平方米。

历史沿革

多福寺建于唐代贞元二年(786年),原名崛围教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之一,唐宋两代香火很盛。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庄宗)父子曾到此礼佛焚香,寺况空前。

宋末,崛围教寺毁于战火。

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重建寺庙,建筑布局保留了唐代特点。

明弘治年间(1488一1505年),改名多福寺。后又多次重修。

建筑格局

多福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面积315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黑龙殿、文殊阁等。两旁钟鼓楼、配殿、禅堂布局严整。

一进院山门与天王殿合一,内塑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天王殿对面大殿是寺院的主建筑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前后出檐均有明柱,屋顶四周琉璃剪边。殿内供奉三佛四菩萨,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边是药师佛和弥陀佛,普贤、观音、文殊三位菩萨分立三佛之前,另在释迦佛背后还有一尊倒坐观音。大殿墙壁绘有84幅连环画,反映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画法娴熟,线条流畅,着色讲究,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是难得的明代壁画精品。大殿于80年代中期曾落架大修。

二进院主体建筑藏经楼是一上阁下洞的双层复合体,六根大柱把上下紧紧连在一起,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洞名乘息洞,阁曰文殊阁,洞门石柱上淋漓酣畅的墨迹为傅山先生手书,较为珍贵,最东边洞内有傅山塑像。藏经楼东侧的红叶洞,傅山先生曾在此读书行医治病,洞顶殿内神龛内三尊菩萨像为后塑。藏经楼西侧龙王殿内有龙王塑像,殿前水井即为文殊菩萨所赐“龙池”。

三进院的主建筑千佛殿高居全寺最上部,殿内供三世佛、四大菩萨,三面墙壁共有870多尊佛像。殿前牡丹池内原有500多年前的牡丹,可惜毁于动乱年代。

主要景点

多福寺建筑众多,现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殿宇7处。大雄宝殿为主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山门之北,是多福寺之主殿,明代早期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副阶周匝,单檐歇山顶。正面于檐柱间设隔扇装修,中三间为隔扇门、梢间为隔扇窗;后檐于明间设隔扇门。梁架为五架梁后设双步梁用三柱,其中廊部为后人所加,不是明代早期之物,廊部于主体结构是以穿插枋结构廊柱与檐柱,廊柱之上设正心拱一道,拱上设小梁,其尾与檐柱斗拱二跳华拱及下耍头相结,廊部结构与主体结构非常不协调,不是原作。梁架简洁,各梁之间不设瓜柱以驼峰及栌斗隔承,三架梁之上立脊瓜柱且施角背稳固。斗拱与五架梁及双步梁头部交咬,檐柱间设大额枋和小额枋且两额枋之间设由额垫板,体现了明、清建筑的官式做法之特点。檐柱斗拱五踩双下昂计心造,里转双翘五踩计心。

黑龙殿

黑龙殿位于藏经楼西侧,明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屋单檐硬山顶,梁架为五架梁前设单步梁前廊式。建筑面积为75平方米。

千佛殿

千佛殿位于寺之最北端,建于该寺地势最高之处。是1991年在千佛殿原基址上复建,仿明代建筑风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为255平方米。

藏经楼

藏经楼位于大雄宝殿之北,明代遗构。两层,均面阔五间,下为窑洞前廊式,窑洞是根据寺院地势高差而券;上层木结构,五架梁前后用三柱,前廊式悬山屋顶,前后檐满设装修,中三间为隔扇门,梢间为隔扇窗。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

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山门东、西侧,单开间下层周设行廊,重檐十字歇山屋顶。永定柱结构,廊部设座斗,正心出瓜拱交抱头梁,二层檐下设五踩双下昂,里转五踩双翘斗拱,梁架施以抹角梁层叠向上构成十字歇山屋顶,造型大方,结构玲珑。各建筑面积为81平方米。

天王殿

天王殿(山门)位于寺院最南端,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单檐悬山顶前廊式。因南向设有行廊,北向无廊,且前廊深一步架,故瓦顶形成前坡长、后坡短的造型。梁架为五架梁前设单步梁用三柱,前檐廊下施单翘斗拱,后檐不设斗拱。建筑面积为92平方米。

文殊阁

文殊阁位于藏经楼东侧,明代遗构,面阔三间两层,下层为窑洞,俗称红叶洞,前设无出檐行廊;上为木结构,进深五架椽屋单檐硬山顶,梁架为五架梁前设单步梁前廊式。明末遗民傅山先生晚年住此洞读书著述,后人汇集成《箱红龛集》。

文物遗存

明代彩塑

多福寺内现存的明代彩塑均位于大雄宝殿内。

(1)三身佛像(法身毗卢佛、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佛年),分别位于大殿内后槽明次三间。

(2)胁侍菩萨像四个,位于三身佛像两侧。

(3)护法金刚像两个,位于殿内佛坛下两侧。

(4)佛坛背壁彩塑,包括一尊倒座观音像,一尊韦陀像,以及悬塑的山崖怪石。

(5)三大士像,位于佛坛前。

明代壁画

多福寺寺内山墙有明代立粉贴金彩绘的佛传壁画84幅,描写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画面生动、色彩艳丽,为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 

碑刻

(1)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刻《崛围重修多福寺记》碑,现存大雄宝殿前廊下西侧。

(2)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刻《崛围寺兴复记》碑,现存大雄宝殿前廊下西侧。

(3)明崇祯八年(1635年),刻《崛围施田常住碑记》碑,现存大雄宝殿前廊下东侧。

(4)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晋省西山崛围多福寺碑》,现存大雄宝殿前廊下东侧。

(5)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刻《重修多福寺诸处碑记》碑,现存大雄宝殿前廊下东侧。

(6)明成化二年(1466年),刻《崛围寺兴复记》碑,现存大雄宝殿前月台东侧。

(7)大雄宝殿西侧檐廊下斜放残碑两通,一为清乾隆九年(1744年),刻《重修地藏王碑记》碑,碑后另置一残碑,碑名及年代未详。

(8)清嘉庆元年(1796年),刻《重修崛围山多福寺华严洞碑记》碑,现存钟楼一层东侧檐廊下。

(9)寺内观音殿西侧照璧前靠墙堆放数通残碑,包括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崛围山重修舍利宝塔碑记》碑,明天启三年(1623年),刻《重修崛围山千佛殿碑记》碑等。

(10)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刻《傅青主先生读书处》碑,现存文殊阁一层红叶洞外东侧。

(11)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刻《欠银碑记》碑,碑阴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续刻《后欠钱石》碑文,现存文殊阁一层红叶洞外西侧。

(12)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刻《重建文殊闇黎殿阁碑记》碑,现存文殊阁一层红叶洞外西侧。

(1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刻《崛围山多福寺金刚岭前新建山神土地庙碑记》碑,现存文殊阁二层室内西南角。

(14)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刻石,碑名未详,现存文殊阁二层室内西南角。

(15)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龙王庙记》碑,现存黑龙殿檐廊西侧。

历史文化

多福寺是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隐居处。傅山,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阳曲人。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读书过目成诵。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搢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少媕冘。提学袁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阉党也。山约同学曹良直等诣通政使,三上书讼之,巡抚吴甡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闻一下,甲申后,山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

《宿多福寺》

作者:姚宽 朝代:宋

萧寺虚庭夜气嘉,微风入树碧交加。露荷滴沥珠无翳,月桂扶疏璧有瑕。欲采苹花归已晚,拟寻竹叶梦还赊。愁来剩有凄凉意,织女银河又复斜。

文物价值

多福寺是太原崛围山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状遗存不仅体现了寺庙兴衰更迭、历经修缮的历史,展现了文物古迹自身的发展变化,而且对于研究该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人文景观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多福寺保存的历史建筑和古代碑刻对于研究当地的古代建筑史、金石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多福寺内的明代璧画和塑像对于研究宗教史、生活史和艺术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化活动

2023年2月12日至3月12日,太原多福寺明代壁画精品展亮相昆明市博物馆,由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崛围山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承办的“匠心晋韵 巧夺天工——多福寺明代壁画精品展”。

所获荣誉

2006年5月25日,多福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呼延村崛围山景区内。

门票价格

免费开放,包含在崛围山景区门票20元中。

开放时间

夏季:8:30一17:30;冬季:9:00一17:00。

交通指引

太原市内乘坐835支(慢车)、乘坐12路、821路到达柴村站步行前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