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蝾螺

更新时间:2024-04-13 10:18

夜光蝾螺是蝾螺科蝾螺属动物,贝壳大,呈拳状;壳高15-17厘米,壳宽略与壳高相等;壳质极坚厚。螺层约6.5层,自上而下迅速增宽;露于外面的螺层呈圆形之隆起;缝合线浅;壳塔不高,呈低圆锥形;体螺层极膨胀,其基部向外褶曲、加厚,与内唇相接,构成壳口内下侧的一个耳状突起;壳表面暗绿色,具有灰绿色、褐色、白色相间的带状斑纹,有3条棱脊形成许多瘤状突起;壳内面珍珠层很厚,银白色,具极耀眼的珍珠光泽。

形态特征

贝壳大,质坚厚,周缘近园形,高度和宽度几相等,螺层约6又1/2层,各层宽度增加迅速。螺旋部不高,体螺层极膨涨、缝合线浅。顶部各层壳表光滑、无肋,由第四螺层下部起始,螺层中部表面突出,形成断续的由结节连成的旋形肋。这条肋将壳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壳面呈斜坡状,下部壳面与螺轴几近平行。这条螺肋至体螺层渐变粗大,位于中部靠上方,在体螺层中部向下还有2-3条较细弱的同样旋形肋,体螺层基部向外褶曲,加厚,与内唇相接,构成壳口内下侧的一个耳状突起。生长纹密,有时有褶皱,贝壳表面暗绿色,具有褐色、白色,偶尔有红色相间的带状环纹,壳顶部常染有翠绿色斑纹。壳口大,近圆形,内面银白色,具珍珠光,外唇较薄而脆,易破损,边缘有一很狭的绿色边;内唇极厚,向外下方卷转,厣石灰质,极厚重,圆形,中央部向外凸出,外面白色,内面棕黄色,且具光泽。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

中国海南岛南端、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南部。

世界分布

本种为热带性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岸,如菲律宾群岛,日本奄美大岛,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大堡礁安达曼群岛塞舌尔群岛海域。

生境及习性

生活于潮下带数米至数十米的岩石及珊瑚礁的浅海底,在潮间带下区及基准面附近的岩石缝,珊瑚礁的洞穴中常能采到幼小个体,贝壳表面常附着有藤壶、苔藓虫、履螺等动物;大个体的采获水深达20-30m,喜欢呈散居状态。

研究信息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20世纪50年代从海南岛南部的三亚、新村海域采到5号14个夜光蝾螺标本,以小型居多,以后多次去海南、西沙、南沙采集,从未采获此螺;而熊大仁(1949)则报道了夜光蝾螺在西、南沙的分布,除缺少引证外,熊文描述确切、种名完整,而且绘出此螺的标准形态图,基本上为图谱体式,为分类学参考资料,著者认同其记录。至于为什么从20世纪60年代始至今,一直未采到此螺,著者认为夜光蝾螺是一种强暖水种,生活于典型热带海区或热带海区南部,在台湾南部、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海域分布广泛而且均甚常见,种群数量也较大,在我国西沙、南沙海域应有分布。由于此螺生态分布的较深性和较分散性,采集很难,因此价格昂贵,一直是近几十年来中外偷猎者的主要目标……这些可能是我们若干年来未见此螺踪迹的原因。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