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8 18:33
《夜坐图》是明代画家沈周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背景,背山高耸,两巨峰并列,山峰耸入云两,山巅山坡间绿树葱茏,两高山间形成一大峡谷,云雾迷茫。溪水潺潺,汇流成一泓潭水。山麓下青松杂树掩映着数间屋宇茅舍,屋宇卧川而建,屋后竹影锵翳。画中的主人在室中正襟趺坐,拱手静思,身前桌上有一烛台和一函书籍。门外溪水环绕,意境清雅。
上方有沈周题写《夜坐记》:
寒夜寝甚甘,夜分而寤,神度爽然,弗能复寐。乃披衣坐起,一灯荧然相对,案上书数帙,漫取一编读之;稍倦,置书束手危坐,久雨新霁,月色淡淡映窗户,四听阒然。盖觉清耿之久,渐有所闻。
闻风声撼竹木号号鸣,使人起特立不回之志;闻犬声狺狺而苦,使人起闲邪御寇之志;闻小大鼓声,小者薄而大者渊渊不绝,起幽忧不平之思;官鼓甚近,由三挝以至四至五,渐急以趋晓,俄东北声钟,钟得雨霁,音极清越,闻之有待旦兴作之思,不能已焉。
余兴喜夜坐,每摊书灯下,反复之,迨二更以为当。然人喧未息而又心在文字间,未尝得外静而内定。而于今夕者,凡诸声色,盖以定静得之,故足以澄人心神情而发其志意如此。且他时非无是声色也,非不接于人耳目中也,然形为物役而心趣随之,聪隐于铿訇,明隐于文华,是故物之益于人者寡而损人者多。
有若今之声色不异于彼,而一触耳目,犂然与我妙合,则其为铿訇文华者,未始不为吾进修之资,而物足以役人也已。声绝色泯,而吾之志冲然特存,则所谓志者果内乎外乎,其有于物乎,得因物以发乎?是必有以辨矣。于乎吾于是而辨焉。夜坐之力宏矣哉!嗣当齐心孤坐,于更长明烛之下,因以求事物之理,心体之妙,以为修己应物之地,将必有所得也。
作《夜坐记》。
弘治壬子秋七月既望,长洲沈周。
该图款署弘治壬子(1492)秋七月既望。沈周时年66岁,为沈周晚年作品。
在《夜坐图》中,首先映入视觉的是端坐于画面中央的人物,双手交叉,若有所思,画家用寥寥数笔就将人物“束手危坐”的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由于人物处于整个构图的正中央最引人注意的位置,不免成为整幅画面的焦点。整幅画以人物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近处桌上放着蜡烛一盏和书册数帙,屋舍被山石、竹木环绕,竹木采用淡墨横点写出,营造出一种烟雨朦胧之感。中景屋舍倚靠着两棵交叉的松树,一棵树干笔直,直冲云霄,耸立于两座大山之间,另一棵则向右倾斜,与右侧耸立树木遥相呼应。画家对近景中的两棵树着墨较多,两棵树几乎平行地向左倾斜,以中锋淡墨勾勒树干,右侧的一棵树较为低矮,枝叶浓淡相间,以淡墨为主,墨气淋漓,表现了“久雨新霁”的湿润感,另一棵树盘曲直上,坐落于屋舍与山坡之间。滚滚溪流从左侧山坡,沿着堤岸款款而来,紧密的数列波纹暗示着“久雨新霁”的景况,虽然天气晴朗,然而由于长时间的降雨,山中的洪流还未完全退去。远景为两座大山相对而立,沈周采用淡墨,斫拂式短皴,山脚大量留白,制造出云气朦胧之感。整个画面,无论是从用笔、着色、意象的选取都与题记相合。
题记中的行书具有黄庭坚的特点,字形成放射状,题识整体有向右侧略微倾斜的态势,豪放洒脱,字体注入了画家的个性,厚重而不轻浮取势。
《夜坐图》是沈周晚年成熟时期的一幅作品,用笔松动,画家在点染树叶时,用笔随意而又不失节奏感,最有特点的是矾头的点苔,秃笔浓墨,向右下方随意而有节奏地点染。
此画设色较富有特色,整个画面设色淡雅明浄,前景墨色较浓,越远越淡,层次分明。山石皴法以侧笔中锋为之,干湿互见,浓淡兼施,又用浓墨点苔,故使整幅作品墨色变化丰富。皴笔较早期作品粗钝,状似松秀,实则柔中寓刚。人物用笔笔简意赅,寥寥数笔,神形俱全,生动毕肖。
西安美术学院长安画派画家姚俊甫:他在作品《夜坐图》中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环境的求实态度,他把人与自然看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他的画作总体体现的是其用心感受的客观世界,画境由景生。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自幼艺术熏陶,其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都擅长书画,是元代文人画风的继承者。沈周秉承家学,出入于宋元各家,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名重当时,成为明代“吴派”山水的一发宗师。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合成”明四家”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就图》《沧州趣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