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7 22:21
《夜巡》荷兰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于1642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此画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画面采取的是近舞台剧的形式,队伍纷纷涌上街头,画中两位身着不同服装的人走在队伍的前列,构成了画面的中心。他们一个身穿黑军服,头戴黑礼帽,披着红披巾,一个穿着黄色军服戴着黄色的帽子。二人正在沉着镇静地商议问题,准备对整个队伍的行动作出决议。其他队员跟在他们身后,有的手持长枪,有的挥舞旗帜,有的在互相议论,队伍出发时的紧张气氛跃然纸上。在人群中还有一个形象鲜明的小女孩,夹杂在人群中惊慌失措的样子,是整个画面的意外插曲,有人认为她是光明和真理的化身,是唤起人们反抗异族统治的光荣记忆。
1642年,射手队长班宁·柯克上尉和他手下的队员每人出100荷兰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当时,市民的军队已不再有仗可打,变成了富裕市民的社交俱乐部,他们热衷于请画家给自己画像,以此来显示武功,而这些穿戴整齐,衣着光鲜的年轻人们也颇受到市民们的青睐。班宁·柯克队长看到伦勃朗为牧师安思罗和他的妻子所画的肖像,他很喜欢这样的绘画,自卫队的队员们的审美情趣也大致如此,他们希望画一幅群像。在这个群像中,官兵们全副武装地披挂起来,团坐在桌子周围,桌上摆着牡蛎和精美的盘子和酒器,每个人都显得很勇敢和骄傲。伦勃朗接受了定件,因此创作了《夜巡》这一画作。
该画作在构图上一反陈规,画面采用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既让每个人的形像都出现在画面上,又安排得错落有致,塑造了一个庄严有序的战士出征场面。班宁·柯克队长正对着副官下达命令,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画面中心,两条向中心移动的斜线增加画面的动势,强化了画面宏伟的巴洛克风格。
这幅画的明暗对比强烈,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画面上多数的人笼罩在淡淡的光线之中,看不清眉眼,有的只露出一部分脸面,只有柯克队长、他的副官还有那个小女孩全身沐浴在光线中,成为全体队员中最为突出的人物,其他人物都被安排在了暗色调的中、后景中,或者只露出一张脸,或者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在画面上起着力学上的作用。
整个画面使用和胜利相关的黄色作为主要渲染色调,无论是金发璀璨的小姑娘,和画中人物大部分的衣着背景等都铺了一层黄色柔光。这也是伦勃朗的惯用技法——透明厚涂,先用灰白色以厚涂法画出画面整体的素描效果,再用透明油彩一层又一层地敷上,于是最后得丰富的色彩变化。于是使得整幅画色彩斑斓、层次分明,鲜活动人。
现代散文家、画家丰子恺:“在这幅画中,伦勃朗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用光线塑造形体,使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打破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极其豪华、强调运动、讲究排场的法则,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
《夜巡》是一幅革新的画作,它把传统的荷兰群像绘画改变为耀眼的光线、色彩和动态,使传统肖像画的要求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更杂的、联结的整体,使原有的群像绘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是一件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现实绘画。
《夜巡》这幅作品,在创作完成后不久即被画作的雇主——射手队的队员们带回去了,因为画作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队员们就自行把周边裁掉,这样也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而且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时间久了,炭灰就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暗淡,以至于到了18世纪,人们把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误以为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这幅画取名为《夜巡》。后来一直被荷兰王室所收藏,直到19世纪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成立后,一直作为其馆藏珍品被保存着。
2006年,为纪念伦勃朗诞辰400周年,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立博物馆举办“伦勃朗与卡拉瓦乔作品展”等一系列展览,《夜巡》亦在展览之列。
《夜巡》原名叫《队长及其全队人员》,是伦勃朗一生中非常受争议的作品。因为他创作完成之后雇主们却不满意,开始发动市民们不择手段地攻击伦勃朗,其中一个名叫翁德尔的诗人,因为嫉妒伦勃朗的才能和富有,把伦勃朗的作品和他的学生、一个毫无才能的平庸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竟然声称伦勃朗的画是“矫揉造作的幽暗的画作”,称他为“黑暗的王子”。这件事情最终闹得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而酬金也由5250荷兰盾削减到1600荷兰盾,而且打这以后,就很少有人来找伦勃朗画集体肖像了,画商们也疏远了伦勃朗。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荷兰现实主义绘画巨匠。生于莱顿一个磨坊主的家庭,家境贫寒。曾跟随当地画家亚各布学画,后来又到阿姆斯特丹学画。1632年开办新画室,进行了大量创作。他的一生留下了500多幅油画,把荷兰的肖像画、历史画和风景画发展到了极致,为油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主要作品有《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夜巡》《花神》《浪子回头》《一百荷兰盾的版画》《浴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