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4 12:32
大丘村位于桥仔村的北方,与北竿乡本岛隔海相望,是海中高起的山丘,有大、小二丘,大的山丘是北竿唯一有乡民居住的离岛,故名大丘村。以“马祖”的命名来说,《连江县志》认为是宋朝福建莆田湄州岛林默 娘负父尸飘流至南竿,后人兴建妈祖庙,并因此以“马祖”作为列 岛总名。
大丘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罗贯中 青山依旧,夕阳正红。
马祖官方史料对于大丘的地理与历史叙述不但贫乏,其中甚 至有一些错误。大丘是否因为是“海中高起的山丘”而得名,其实 尚未获得大丘老人的证实,而大、小丘并非因为其岛屿大小而得名 ,小丘原来名叫“孙屿”(平话读音似“孙士”;南、北竿之间的 蛇岛原名“进屿”,平话读音似“进士”,后人不查,误称为“进 士屿”),国军进驻后,军方称之为“小丘”,而百年前史书就有 记载的“下目”,也被改名“高登”。
马祖地名的由来
由于年代久远、老成凋零,部分已不可考。以“ 马祖”的命名来说,《连江县志》认为是宋朝福建莆田湄州岛林默娘负父尸飘流至南竿,后人兴建妈祖庙,并因此以“马祖”作为列岛总名。
以上的说法,大有商榷余地。 依照林金炎的考据,在清朝的文献中,南竿旧称“下竿塘”“南竿 塘”,北竿称作“上竿塘”“北竿塘”。民国23年(1934年),福建省设“竿 、西(西洋)联保办公室”于北竿之塘岐盐仓,这是国民政府首度 将统治权延伸至连江沿海各离岛,目的是为了实施官民联防,清剿土匪。直到26年(1937年)对日抗战前,尚未出现“马祖”的名称。
据南竿陈依茂老先生指出,“马祖岛”是抗战期间日本人对南竿的 称呼。日本海军舰艇进驻南竿期间,除了夏天短暂在福沃避南风以 外,大多锚泊在马祖沃,因为地缘关系,因此在地图上标示他们的 驻地为“马祖岛”。当时凡渔民在海上作业遇到日本舰艇盘查,为 了保命,都要说是来自马祖岛,因为日本兵不知有“南竿塘”,只 认得“马祖岛”。 直到民国38年(1949年)9月国军退守南、北竿,成立“马祖守备区指挥部” ,至此“马祖”才首度作为官方名称。39年(1950年),设“马祖行政公署” 于南竿;45年(1956年),“马祖战地政务委员会”成立;54年(1965年),马祖守备区指挥部改组为“马祖防卫司令部”。 因此,“马祖”作为官方名称应是非常晚近之事,而《连江县志》所谓“马祖岛原名南竿塘,而列岛以‘马祖’为名,系始于宋代。 ”此一说法,显然不是出自严谨的历史考据。 同样的,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大丘地名的由来,以及小丘为何旧 称“孙屿”,都只能说是“年代久远,已不可考”。
开发历史逾两百年 比起马祖其他岛屿,大丘是一处腹地狭小,而且没有澳口的小岛, 早年内地渔民为何选择在此落户?他们什么时候来?来自何处?这些都是令人感兴趣,也是最值得探寻的问题。 从最早的户籍资料中得知,1956年大丘住有38户,169人;1970年是最盛时期,共有45户,280人。岛上以陈、林、张为大姓,另有 王、游、郑等几户人家。他们的祖籍分别是:陈姓--长乐汶上、梅 花;林姓--福清、黄岐、潭头;张姓--长乐鹏上;王姓--长乐旒峰 。虽然大丘岛不大,但共住有连江、长乐及福清三县移民,而其中 以长乐人士居多。 整体来讲,马祖也是以陈姓为最大姓,其次为林、王、曹、刘等, 跟大丘一样,马祖各岛也大多是长乐县移民,而来自对岸最临近的 连江县,反而占少数。
谈起大丘的开发史,就连土生土长的陈金官老先生都弄不清楚,他 说,他的祖先大约在曾祖父那代,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迁来居住。 在记忆中,他小时候看到大丘有三门古炮,先民口耳相传,这三门 炮曾经击退大海盗蔡牵20 多艘船队,至于岸上是朝廷官兵,或是 另一股海盗,就不得而知了。后来一门炮被梅花人借走没还,另两 门炮被拆解后运往黄岐当废铁卖掉了。 历史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大海盗蔡牵率近 百艘贼船劫掠广东、福建、浙江及台湾一带,而白犬岛、南竿塘、 北竿塘和东涌山等岛屿都是蔡牵船队栖息避风的据点,并曾经向芹 角(北竿塘岐卫生所附近)一带渔民强索“规文钱”(也就是现今 的“保护费”)。 岛上的先民传说,比对正史记载,可以研判大丘的开发史最少溯至 清朝嘉庆年间,距今约200年以上。其实大丘的历史还可以再向前 推移,陈金官指出,早年在后山开垦的时候,曾经挖到一大堆先住 民留下的淡菜壳,还有碗具、头发等器物。由于这些遗物的主人早 已不知去向,他们何时来,为何离开,去向何处,跟南竿山陇村先 住民“孙厝人”去向一样(山陇因孙厝人居住,旧称“孙陇”), 都已成为历史之谜。 夏天举村迁居横山 比起马祖各岛,大丘确实是“弹丸之地”,不过,如果认为大丘人 只在方寸小岛生活,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马祖日报记者陈鹏雄说,往年大人在“摆暝”烧纸钱时,都会念念 有词:“大丘白马大王、下目大王、孙屿大王、横山大王,请都来 享用。”从民俗信仰的仪式中可以发现,大丘人的生活范围,近至 高登,甚至远达横山(现今亮岛,岛上有一间大丘人信仰的“赵大 王庙”),附近的中流、白庙、狮屿、三块漂(现今三连屿)等小 岛,也都是大丘人采拾贝类的经济领域。而大丘岛本身就盛产紫菜 ,冬阳斜照下,海边礁石迸射闪闪金光,因此大丘又另有一个富丽 的称呼,叫作“金山”。 采拾贝类是马祖各岛渔民普遍的副业,在大丘却是渔民最重要的经 济收入;这也是百年前吸引不少内地渔民来此定居的强烈诱因。大 丘人冬天捕鱼,夏天采贝,在季节更替下,成为马祖独特的“海上游牧民族”。 1956年国军进驻横山之前,每到农历四月左右,岛上第一批渔人 就带着“粮草”北上定居,第二批在五月半端午节过后到达,只要 走的动的男女老小,全部开拔,男人负责潜水挖淡菜,女人采蚵、 煮食。早年横山半山腰盖有十几间草寮,是他们夏天栖身之处。到 了农历七月半左右,入秋的讨海旺季开始,村民又再全部迁回大丘 。 往年没有电话,而第一批渔人送往横山后,渔船要再开回来捕鱼, 那么,留在岛上的渔民如果发生状况,岂不叫天天不应? 放心,聪明的大丘人想出了一个连络的办法:如有突发状况,可利 用入夜后在横山烧火,大丘老人每天晚上都会到山上观看,如果发 现信号,他们优先假设是“缺乏食物”,第二天马上开船送“粮草”上去。旅居八德市,大丘第一届乡民代表张金木回忆说,有 一年横山突然传来烧火的信号,他们赶紧送蕃薯签等粮食上去,可是到达后,上面的人却说没有烧火。后来,渔船开回不久,接连的刮了十几个台风,好在事先误打误撞送了粮食上去,不然后果不堪 设想。张金木相信,这应该是“横山大王”显灵,救了几十个人。
大丘人海上游牧生活起源于何时?现今老年人都无法答覆,只是说 :“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1956年国 军进驻横山,改名“亮岛”后,碍于军事禁令,大丘人百年来的海 上大迁徙,就此终结,岛上的草寮也都被拆除。
到了1971年前后,亮 岛又对大丘民防队员开放了几年,后来由于马祖海域渔源枯竭,渔 民大量出走,就连大丘都变成了废村,使得这一页独特的海上游牧 生活,成为走入历史的陈年故事。 架缆车开发民宿村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回顾历史,大丘原本是一座无名荒 岛,由于因缘际会,两百多年前一群内地渔民逐鱼而来,陆续在此 落户,寻求新生命,代代相传成为一支独特的海上游牧民族--大丘 人。由于岛民历代都是以海为田,陆上没有其他足以维生的资源, 因此,随著海上渔源枯竭,社会急速变迁,他们只好无奈地选择“ 离岛而去”,向他处另寻生路,使得大丘从荒岛复归于荒岛。 虽然大丘已渐渐遭人遗忘,但并不代表将来没有任何希望。
连江县税捐处长陈孔官也是大丘子弟,他认为,大丘村依山傍海、 视野开阔,可观看夕阳,宜夜宿听涛,亦可垂钓采贝,适合都市人 短期驻游。并且,大丘与桥仔相距仅两百多公尺,如果政府投资架 设缆车,将可开发成为别具特色的观光民宿村。 此一构想所需金额不必上亿,最具经济效益,至于能否圆梦,就只 有等待马祖的政治家们,什么时候投给大丘迟来的“关爱眼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