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6 10:08
大乘之乱,是北魏后期爆发的大规模邪教叛乱,又称“大乘暴动”。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在冀州僧人法庆的鼓动下,渤海郡豪强李归伯“合家从之,招率乡人,推法庆为主。法庆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大乘暴动自此爆发。
法庆鼓吹“杀一人者为一住菩萨,杀十人为十住菩萨”,又炼制狂药给信徒部众喝下,使人癫狂失常,专嗜攻杀史称“父子兄弟不相知识,唯以杀害为事”。
大乘暴动初期,李归伯、法庆下属部众在宗教狂热情绪的煽动下,发展势头迅猛,迅速聚集5万部众,攻克阜城县并杀死阜城县令。
大乘军打败了冀州官兵,继而围攻渤海郡城,最终渤海郡城沦陷,渤海郡太守裴约被杀害,年仅三十六岁。大乘军便屠杀渤海郡的官吏与百姓。
冀州刺史萧宝夤派遣冀州长史崔伯麟率兵征讨大乘军,却因不敌“大乘”叛军而兵败身死。
据记载,当时“寇旅既强,人无斗志”,大乘叛军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引起了北魏朝廷的恐慌。为镇压这一暴动,延昌四年(515年)七月,北魏政府任命元遥为征北大将军、封隆之为开府中兵参军、李虔为别将,共同率领步兵、骑兵共十万大军,出兵冀州,镇压大乘叛军。
法庆率军围攻征北大将军元遥,最终被元遥击破,元遥派辅国将军张虬率骑兵追击,最终于延昌四年(515年)九月讨破大乘,擒杀法庆并将其首级传送至北魏京师洛阳。之后,北魏朝廷又派出酷吏谷楷赴州追捕“大乘”其他首领,李归伯被擒,冀州境内的“大乘”势力基本荡平。
熙平二年(517年)正月,大乘势力残部又于瀛州起事,叛军直接攻入瀛州的州城,瀛州刺史宇文福之子宇文延“率奴客战,死者数人,身被重疮”,最终将“大乘”余党消灭。
历经大乘之乱,冀瀛地区人口锐减,“死者既多,白骨横道”。北魏官军与大乘教徒之间“多所杀戮,积尸数万”。
“大乘寇乱之后,加以水潦,百姓困乏”。为应对这一情况,北魏政府给予赈恤、免除兵调,又派出宗室后裔黄门侍郎元洪超持节巡行冀州,对受灾地区进行抚慰。
元洪超在结束冀州之行后,上奏称“冀土宽广,界去州六七百里,负海险远,宜分置一州,镇遏海曲。”元洪超的建议很快被北魏统治者采纳,沧州因此得以设立。“冀土宽广,界去州六七百里,负海险远”是沧州设立的重要背景,而“镇遏海曲”则是北魏政府分置沧州的重要动机。此举加强了北魏政权在河北东部的管理。
大乘之乱后,胡太后诏令全国各个州镇城隍对佛教僧人斋会聚集严加看守,及时拘捕散播反动言论的佛教徒,从而有效地规避了佛教徒武装叛乱现象发生。
同时,胡太后还下达《禁私度僧令》,将度僧权从寺院收归国有,严格限制度僧数量,规定每年官方度僧大州限额三百,中州限额两百,小州限额一百,地方官员必须精挑细选,不得滥竽充数,若选取品行不端的人剃度为僧,以违旨罪论处,刺史首要坐牢,太守、县令、纲僚节级连坐,维那流放到五百里外的异州为僧。从今以后全国所有奴婢都不许剃度出家,诸王及亲贵,不得奉请诸佛。有犯者,以违旨罪论处。如果有僧尼为他人奴婢剃度的,也流放五百里外。当下僧尼大多养育亲戚和熟人的奴婢或子女,年龄大了就私度为弟子,从今开始一律禁止。有违犯者,强令其还俗,被其收养者都令其回归本家。寺主私度一人为僧,就将其流放五百里以外,私度二人就流放千里。私度的僧尼,皆是因为三长觉得罪不会牵连自己。从今有一人私度,三长也都以违旨罪论处,邻长为首,里长、党长各相降一等。如果一个县私度之僧达到十五人,郡达到三十人,州镇达到三十人,其长官全部免官,僚吏节级连坐。被私度的僧尼,全都发配到当地州府充当下等仆役。
大乘之乱后,胡太后登顶嵩山,下诏废除各种不合礼制的祭祀,焚毁各种杂神。
元澄:“近日冀州遭大乘之变,皆初假神教,以惑众心,终设奸 诳,用逞私悖。太和之制,因法秀而杜远;景明之禁,虑大乘之将乱。始知祖宗睿 圣,防遏处深。履霜坚冰,不可不慎。”
王雪梅:这次起义声势浩大,震动朝野,是北魏后期沙门作乱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暴乱,甚至有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次以佛教名义进行的一次叛乱”。
刘军:以沙门法庆为首的大规模邪教叛乱,信徒自号“大乘”,癫狂失常,专嗜攻杀,造成严重的破坏。
1919年,河南洛阳城北后海资村南凹发掘了一座古墓,除出土大量随葬陶器外,还出土了一方墓志,据此获悉墓主为北魏宗室元遥。《元遥墓志》中记载了一些有关大乘之乱的信息:“熙平初,大乘之乱,倾荡河冀,非公神武,无以穷讨,除公征北大将军都督北征诸军事。总督元戎,悬军远袭。寇旅既强,人无斗志。公躬擐钾胄,一鼓而摧,勇夺三军,气振尪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