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23 14:27
南安罗汉舞俗称罗汉送喜,是大余县仅有的祈神求子的民间舞蹈。南安罗汉舞的形象塑造和表演形式都是很奇特:由罗汉头、猴子、罗汉崽三种形象组成,共二十多人表演,表演者大多是少年儿童。罗汉头由一成年人扮演,他象征神灵,并集男女两性于一身:如罗汉头头带假面具,假面具上画有雪白的眉毛、胡子、寿须,是一个大慈大悲、笑容可掬的男性形象;但体态肥硕,特别是腹部和臀部隆起,又拟女性怀孕状。
在情节表演中,罗汉头有“迈老人步”“捧腹”、“捧臀”“抖袋播崽”等动作。罗汉头迈老人八字步踩台是选择播罗汉崽到民间的地点。“捧腹”“捧臀”动作是表现罗汉头即将生罗汉崽的喜悦心情。罗汉头播崽时,将罗汉崽装入人种袋里,然后双手举起人种袋,将罗汉崽撒播人间。猴子由一精灵小孩扮演,系罗汉头的丈夫。据老艺人说我们人类是猴子与神仙交媾而生的,在舞蹈表演中可足见这种夫妻关系。如其中有猴子与罗汉头碰臀交媾的情节与动作。另外十八个小孩扮演罗汉崽(有时人数可多可少),罗汉崽象征男丁,故有罗汉所到之处均人丁兴旺的说法。
罗汉舞是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独有的一种民间舞种,又称罗汉送喜,起源于明末清初。它在表演程序上形成了先舞罗汉,后舞龙灯,同一场先后表演的习惯。舞罗汉是送喜(即送崽),舞龙灯是麒麟送子,表现了当时人民求子心切的愿望。
罗汉舞来源于一个传说:古时南安镇清泉坊世居着吕、张两大姓。吕家多子家贫,而张家多女富庶。两家虽互为邻居,却常在重大节日时互相抬杠。一年春节,张家叫女婿用元宝垫桌子吃年饭,而吕家则叫众儿子用肩扛桌吃饭。后有和事佬出来调解,两家不计前嫌,每逢节日必出节目,敲锣打鼓模仿原来情景。由于他们祖先信奉大肚罗汉,敬罗汉以求多生子,所以称为罗汉舞。
罗汉舞种形式多变,对于动作以及道具的要求很高。
基本动作以及表演过程:罗汉崽表演的基本动作,是来自民间儿童杂技。表现罗汉崽从天庭降到人间这段神话情节,运用了“打风车”、“倒立走”、“腾空翻”等单人动作及“双狗对爬”、“高车滴水”、“牛屎滚团”双人配合动作,这些动作表现了罗汉崽生龙活虎、精灵好动的气质和性格。形成动作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人体运动惯力,特别是“双狗对爬”、“高车滴水”、“牛屎滚团”双人动作要求配合协调,力度均衡,惯性适度,动作连贯迅速,否则“松架”。
人体重叠组合的造型艺术是该舞的精彩及高潮部分,如“搭牌坊”、“观音坐莲”、“罗汉下井”、“骑马回朝”,都是人体重叠这个动作造塑而成,可概括一句话:“人迭人,变化在于型”。这些造型艺术在形象上逼真生动,既有古老宗教神话虚幻的意境,又有人间现实生活的情趣,既是生动活泼,热热闹闹的场面,又有和平宁静、庄严肃穆的空间感。
年初一先要举行请神的仪式,舞队穿好服装,带上道具来到关帝庙,由一老者向关帝爷献上一碗清水,再将竹筷架起个十字在碗上,表示请神消灾避邪,这时,鞭炮齐鸣,各家供上三牲,插香点烛跪拜。仪式毕,罗汉队和龙灯队、花灯队从关帝庙出来,在灯笼、旌旗引导下,浩浩荡荡沿街行走,沿途的群众则烧香“迎神”。表演时,因罗汉是神,所以必须先跳罗汉后舞龙。此时,主人家备足鞭炮,四角鸣放,在硝烟弥漫中,罗汉舞开始表演,表示罗汉是踏着祥云降到人间的。这时罗汉头罩面具,扮肥硕体态、大腹便便,隆起臀部,似孕妇状,走着老人步,跳着“捧腹”“捧臀”与猴子交媾等动作。然后罗汉头“抖袋”播崽,小罗汉遍布人间。罗汉舞富有儿童游戏性的表演特点和娱乐情趣,宗教神话色彩浓厚,情节离奇,风趣,画面壮观,具有和平安定、热闹兴旺的气氛。罗汉舞基本动作可分罗汉头表演部分、罗汉崽表演部分、人体重叠造型部分。罗汉头多为姿态性各模拟性的动作,可归纳为:行走似老人,举手挥拂尘。
服饰道具特点:大罗汉头戴大罗汉面具(朱红脸、胡须、眉粘白样毛),穿黑色金便鞋,腰系白布袋内垫芦花制成的“腹臀包”,再穿上深咖啡绸缎僧服,外套则是蓝色绸缎背褂,穿黑布沿白边的短腰鞭,缀红绒球。小罗汉头上则是花色棉布圆顶帽,褐色短僧服、灯笼裤小猴子,猴子帽,头顶猴王罩,画猴子脸。在道具上增添了人种袋,拐杖、佛珠、云帚、马头。
南安“罗汉舞”表演的服装与道具方面,服装色彩华丽、颜色多种多样,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特色,展现了与中原文化不同的特点。服饰上大罗汉头戴大罗汉面具(朱红脸、胡须、眉粘白样毛),穿黑色金便鞋,腰系白布袋内垫芦花制成的“腹臀包”,再穿上深咖啡绸缎和尚服,外套则是蓝色绸缎背褂,穿黑布沿白边的短腰鞭,缀红绒球。小罗汉头上则是花色棉布圆顶帽,褐色短和尚服、灯笼裤小猴子,猴子帽,头顶猴王罩,画猴子脸。在道具上增添了人种袋,拐杖、佛珠、云帚、马头。而在道具方面,最重要的便是表演者的面具,面具上根据人物性格与形象不同配置不同的图案,而这种图案也直接决定了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位置与表演内容。
“罗汉舞”是江西省大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及传承有着非常高的价值。
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源于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它深深地扎根于客家的文化土壤中,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研究客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活化石”。南安“罗汉舞”是最具特色的客家民俗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表达了南安客家人在当时艰苦的生存环境下祈神求子追求生存发展的强烈愿望,虽然这种祈求人丁兴旺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逐渐淡化,但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依然清晰可见。所以“罗汉舞”的保护传承对研究赣南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价值:“罗汉舞”是一项集健身性、艺术性、欣赏性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是靠民间老艺人身传口授的方式,在实践表演中让下一代学习掌握这项祖辈传下的技艺,使表演艺术一代一代往下传。
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价值:“罗汉舞”表演活动具有一定的民间休闲娱乐功能。在大余南安镇正月初一至十五为“罗汉舞”的表演期,每逢表演活动时,方园几十里的人们,就会相互转告并携老扶幼,纷纷来到表演的地点,饶有兴趣地观看,其目的就是为了娱乐和休闲。
建国后罗汉舞表演时断时续,曾一度禁演,在时代变迁中几度濒临失传。“文革”破四旧给“罗汉舞”带来毁灭性破坏。当时,”罗汉舞“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一些道具也全部销毁。
现在南安“罗汉舞”艺人老龄化,跳过南安“罗汉舞”的演员,最年轻的都六十多岁了,但是“罗汉舞”传承现状却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其历史已经面临失去今后传人的危险,南安“罗汉舞”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阶段。
(一)国家和政府: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对待文化保留过程中所需要的政策支持、重视程度、资金保障、人员投入从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供与帮助。
(二)普通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从当地普通群众的角度,应该再一次唤起南安“罗汉舞”表演与欣赏的热情,将这种表演贯彻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当中,各单位各企业应该积极的兴办这类比赛表演,普通群众也应该加强对这种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对历史与文化继承为荣。
(三)进入校园的传承:众所周知,文化的传承是持久性的、历史性的,而将这种文化带入校园传承就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四)独立性传承与融合性传承与系统传承: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发展永远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当然在南安“罗汉舞”这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广,将这种表演形式与艺术手段继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