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凤冠雉

更新时间:2023-01-05 04:10

大凤冠雉(学名:Crax rubra):凤冠雉属留鸟。体长90-93厘米,体重4.5-4.8千克,是凤冠雉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品种。喙短,尾、腿长,头具羽冠,两性羽色相异。雏鸟早成性,出壳后20天内即可飞行,2-3岁性成熟,最高寿命24年。

物种学史

大凤冠雉是凤冠雉属中分布最北的物种。它们的分支自9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就已经居住在南美洲北部。当600万年前位于哥伦比亚的安地斯山脉向上升时,大凤冠雉的祖先就与东南部的群落分隔。后者演化成为蓝嘴凤冠雉。大凤冠雉的祖先于上新世及更新世的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沿太平洋海岸的安地斯山脉中美洲扩散。

形态特征

大凤冠雉是一种大型鸟类,体高最高达一米多。雄鸟高93厘米,体重4.3-4.8千克。有引人注目的卷曲冠羽,在繁殖季节时高度向前卷曲,羽毛蓬乱高耸,一眼即可认出。

雌雄异态,雄鸟通体黑色或蓝紫色,有光泽。而腹部的雪白色与上覆羽和尾巴形成鲜明的对比,喙基浅黄色并生有肉瘤。

雌鸟棕红色到栗褐色,头颈部黑白相间。喙上有黄色的瘤,冠上的羽毛弯曲。雌性大凤冠雉有三个形态:斑纹形态的颈部、展翼、翼及尾巴都有斑纹;赤色形态的整体都呈赤褐色,尾巴有斑纹;黑色形态的颈部、展翼、翼及尾巴都是黑色的,翼上有些斑纹。在大部份地区只会有一或两个形态出没,也有些是介乎于这些形态之间的。

栖息环境

栖息于不受干扰的湿润常绿阔叶林和红树林,也栖息于在一些低海拔地区季节性干燥的森林中里。

生活习性

大凤冠雉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森林地区。成对或结小群,主要在树上活动,偶下地面,日行性。留鸟

大凤冠雉属于杂食性鸟类,像其他凤冠雉鸟类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搜索落在地下的水果、浆果和种子,以及林地上的大型昆虫和偶尔遇到的小动物。食物包括种子、树叶、果实以及各种昆虫,偶尔也吃青蛙、蜥蜴之类的小型脊椎动物;因其粪便中多含有各类植物的种子,故也被称为“播种小能手”。

雄鸟带领着它的家人,有危险的迹象时会发出一声高亢的汽笛般的呜呜声。在其他时间族群间用低调的叫声保持联系。当受到干扰,这个腼腆和谨慎的鸟经常是急步行走,而不是飞走,同时也将是树以寻求保护。

分布范围

大凤冠雉分布于中南美洲自墨西哥至厄瓜多尔的部分地区。伯利兹、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

繁殖方式

大凤冠雉的繁殖期为3-5月,在树上建巢,营巢于树枝或树洞中,成鸟在树枝的分杈上用树叶搭建一个凹陷的窝,一夫一妻制,雌鸟每次产2枚卵,卵呈漂亮的青绿色,孵化期约30-32天,幼雏早成性,较其他雉类发育更快,一旦孵化,马上就可离巢,出壳后3-4天即能飞。2-3岁性成熟,最高寿命24年。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由于雨林资源的破坏以及非法偷猎正威胁到大凤冠雉的生存,栖息地丧失和狩猎使其数量大幅下降,并且越来越依赖生存在几个维护良好的保护区 。潮湿的落叶热带森林的砍伐森林是一个重大的威胁,栖息地严重减少和破碎化,人类在森林建立定居点和偷猎者都对该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商业狩猎在某些领域的存在更令人关注,因为这可能迅速导致当地物种灭绝。

大凤冠雉已经广泛的列入了法律保护,并且出现在许多保护区,其中仍然相对常见的或已经从亏损的数字恢复。数量自1980年代逐步上升,或在低位浮动。它们亦受到飓风的威胁。

大凤冠雉与蓝嘴凤冠雉及黑凤冠雉都有混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