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屋

更新时间:2023-02-21 04:44

大刘屋,又称“承裕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兴田街道一联村,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开基祖刘钦若始建,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大刘屋开基祖刘钦若由新陂镇麻岭迁徙至管岭开基,始建大刘屋。

建筑格局

大刘屋,是典型的三堂二围转四角楼屋,占地面积约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整体建筑面阔65.5米,进深63.4米,整体呈坐北朝南向,门前有禾坪、池塘,有100多间住房。大刘屋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建筑工艺,主体建筑为灰瓦硬山顶,土木构筑,三合土夯墙,外墙用石灰、沙、石夯实;有大门1个,小门4个,大门有圆石柱2根,下堂圆木柱2根,中堂圆方石柱6根;花头脑铺青砖,宽大完整,古风浓厚,外观完整。

文物遗存

刘钦若祖孙三代,先后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35年间,共捐谷3千石赈灾于民,其仁风义举获皇帝嘉奖。中堂和下堂悬挂多块牌匾,有三朝皇帝等人的赐匾:“高义泽人”“义风继美”“功比郑渠”“渠邑津梁”“齿德并茂”“文魁”“贡元”。还有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钦赐峒之父为儒林郎、候选州同,封其母曾氏为安人的朱漆汉满两文牌匾,中堂楹联曰“松柏有本性、瑾瑜发奇光”。这些牌匾在文革中遭受损毁,幸存残缺的已被修复,遗失的被按照原样重做。中堂内对联“仰赈金账粟之高风谷我士女万户苍黔资福泽、登杖国杖朝之上寿宜尔子孙一庭斑彩竞文章”为钦若80大寿的拜寿联。“恩荣”匾二块,均为竖匾,乃清康熙皇帝所赐,其中一块内外穿花龙吐珠匾,2008年发现其后藏有小盒,内有文字小册,已霉烂,无法读出。

月池边现存一对楣杆夹。左侧楣杆夹刻“中举刘东升康熙年间立第四名举人”,右侧楣杆夹刻有“二十一世清华于清咸丰年间中举人”。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大刘屋主人刘钦若祖孙三代行善积德,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数次捐谷赈济灾民,获得皇帝的表彰嘉奖。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全县饥荒,刘钦若赈济稻谷千石(1石约合60公斤);清雍正四年(1726年)又饥荒,东启赈济稻谷600石,嵘、嶂、峣、峰四兄弟各赈济稻谷100石,共千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再饥荒,峒赈济稻谷千石。钦若祖孙三代﹐先后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35年间,共捐谷3千石赈灾于民,其仁风义举获皇帝嘉奖,三朝皇帝钦赐多块赐匾。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钦赐峒之父为儒林郎、候选州同,封其母曾氏为安人。

堂联

大刘屋正门匾额书“彭城堂”,表示传说中的祖先渊源,这种表达方式在当地已是惯例。屋内上堂书有对联:“仰赈金赈粟之高风谷我士女万户苍黔资福泽,登杖国杖朝之上寿宜尔子孙一庭斑彩竞文章”,应是纪念大刘屋东升公一系曾赈谷之事。

围龙屋

所谓围龙屋,“龙”指的是屋后山峦的走势,“围”指的是半圆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选择以山脉来势雄健,山麓结基平坦、宽敞,周围绿水回环的地方,此被视为“风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体呈半圆形,前低后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圆池塘与半圆围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圆”;而在这中间,一般建有方形堂横屋,为“地方”,二者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保护措施

2009年8月,大刘屋被兴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兴宁市十大古民居”保护单位。

2011年,大刘屋被评为梅州市“市级客家古民居”。

2017年,兴宁市政府对入选“兴宁市十大古民居”建筑的大刘屋等10座客家古民居授匾予以保护。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刘屋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兴田街道一联村。

交通信息

自驾:从兴宁站出发,路程约5公里,驾车约需11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