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厚村

更新时间:2022-09-29 12:31

大厚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谢岗镇的东部,毗邻惠州,离镇中心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惠深高速、107国道、莞樟公路和规广梅汕铁路贯穿其中。

位置大厚村位于谢岗镇东部,东与大龙村相邻,西与谢山村相连,西南与樟木头接壤,南与樟木头林场相望,北与惠州市惠城区沥林镇毗邻。省道S357莞惠公路、广梅汕铁路、莞惠铁路轨道交通从村境横贯东西。

境域面积大厚村呈椭圆形分布。东起大龙村始,西至谢山村,东西宽约2公里;南至樟木头镇林场,北至惠州市惠城区沥林镇交界处,南北长4公里,总面积约6.3公里,占谢岗镇总面积的6.12%。

建置隶属民国期间,大厚属东莞县第三区大同乡管辖。新中国建立后,大厚村属东莞县第七区大山乡管辖,1955年属东莞县清溪区管辖,1957年属东莞县谢岗大乡管辖,1958年属东莞县樟木头人民公社管辖,设立大厚生产大队,下辖8个生产队。1961年6月,大厚生产大队属谢岗人民公社管辖。1966年,大厚将8个生产队合并为2个生产队。1969年,大厚、谢山两个生产大队合并,称大山生产大队。1976年与谢山分开,恢复设立大厚生产大队。1979年又将7个生产队划分为5个生产队,1983年10月,谢岗人民公社改设区公所,撤销生产大队,大厚改称为东莞市谢岗区大厚乡人民政府,下设5个生产队。1987年4月,谢岗区公所改称为谢岗镇人民政府。同年10月,大厚乡改称为大厚管理区,下设5个生产队,1995年撤区建村,改称大厚村民委员会,至2015年12月未变。

立村沿革大厚约建立于元朝(1342),黄氏先祖从惠州游路口(今惠州市惠城区)迁东莞县谢岗黎村黄边岭,再从黄边岭迁至毗邻现大龙村的地方,起名为大凹村,后因村民之间经常因事吵架,觉得村名“凹”字不吉利,因“凹”字在本土语言中又指吵架的意思,因此,1951年,时任村支部书记黄沛丁将“凹”改为“厚”,全名为大厚村,一直延用如今。

姓氏人口迁入大厚最早的是黄氏,后谢、朱、赵、罗、何、冯等姓氏相继迁入。至2015年,村内户籍人口共有姓氏62个,包括嫁过来的媳妇在内。其中黄姓人数最多为696人,其次是罗姓67人,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谢、邓、刘、陈等。

1948年,大厚有人口83户520人,其中男280人,女240人。1950年,总人口上升为551人,其中男298人,女253人。2010年,大厚村委会有人口8939人,其中户籍人口1006人,男522人,女484人。外来人口7933人,男3909人,女4024人。2015年12月,大厚村委会共有户籍人口264户1058人,男556人,女502人。

民居新中国建立前,大厚聚落民房多为泥砖瓦面平房。新中国建立后,民房多改为红砖混土结构。80年代,民房多改建为一、二层的楼房。2000年以来,村民多将旧房改造为三、四层的楼宇,除自用外,大部分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或开商店之用。其间,部分村民在谢岗新区或邻近的樟木头、常平镇购房居住,旧屋全部租给外来人员。

农业新中国建立前,大厚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蔗、蔬菜、荔枝、龙眼等。长时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之水涝干旱,十年九不收。20世纪50年代初,全村有耕地面积4000~5000亩,亩产两造年均不足200公斤。之后,通过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进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生产结构调整,粮食产量虽有所提高,但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幅度不大。1980年冬,谢岗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增,年均亩产提高到480公斤。到2005年,大厚有耕地684亩、鱼塘308亩。随谢岗镇工商业发展,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至2015年底,全村有耕地面积0亩,粮食产量总产0公斤。有鱼塘1840亩,年产700吨。需要核实

工业新中国建立前,大厚有个体手工业作坊编织蓑衣。20世纪50年代,村集体设立榨糖、榨油、砖窑厂,60年代停办。1981年,大厚生产大队引进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五金厂玩具厂,由港商黄辉根回乡创办。1984年,大厚乡引进第二个“三来一补”企业——大厚毛织厂,由港商黄伦、郑福利回乡创办。之后,大厚大力发展工商业,全村耕地逐渐成为工业用地。1989年,由谢岗镇政府牵头,四方(即东莞市农业局、东莞市水利局、东莞市政府、谢岗镇政府)联合投资开发经营大厚湖荒埔4000多亩水产养殖,成立大厚湖农业开发公司。与此同时,大厚村还通过招商引资,相继参与建成大厚旧工业区、田心工业区的厂房。其中由村组集体建厂房11套,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其中村级占2.4万平方米,组级占2万平方米)。至2015年,大厚村委会共有工业企业111家,其中外资企业9家,民营企业32家,私营及个体企业70多家。主要产品有:五金加工、电子、食品、机电、塑胶等。

商业新中国建立前,大厚村有小杂货店3~4个,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生产用品。20世纪60年代,谢岗供销社在大厚设立代销店1个,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和饮食材料、生产用品。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商业实行开放搞活政策,村内开始出现私人经营的商店,如村民黄牛屎、罗金荣、黄桂光等经营的杂货店。90年代随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村内的商店、饭店、大排档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村集体建设大型农贸市场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1个。到2015年,全村有私营及个体工商户70家,从业人员300余人,年商品零售额达200多万元。

人民生活20世纪50年代,大厚村民收入很低,人年均不到百元。60年代,大厚生产大队劳动日工分分值最高为0.7元,最低为0.17元,人年均收入约240元。改革开放后,随大厚工工商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0年,大厚管理区经济总收入24万元;1995年,大厚管理区集体经济总收入74万元;2015年,大厚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415万元,人均纯收入元。到2015年,全村共有私人小汽车238辆。

教育民国期间,40年代大厚村有私塾1间,塾师是黄树芬。新中国建立前后,1948年至1951年,在大厚祠堂创办一所学校,即富农联合学校,推选富农黄计欢为学校董事会董事长,1951年停办。1968年,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厚生产大队投资兴建大厚小学,在校学生100人左右。1990年,大厚管理区另辟新校址,兴建大厚村小学,学校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2008年,谢岗镇实行联合办学,大厚村小学撤销,校舍改成大宝幼儿园。到2015年,全村有幼儿园1间,在校幼儿185人。从2000年到2015年,大厚村相继有80多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本科生40多人,专科生40多人。

文化体育大厚村从2006年起,投资数10万元建成文化广场1处,并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等。2007年建成老人文化活动中心1个,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与此同时,建成大厚村史展览室1个,室内展示农耕工具及物品。村内有电子阅览室1个,室内配备多台电脑,有图书3000册以及报纸、杂志等。

文物古迹大厚村有候封公祠1座,建于清朝年代,至2015年有300年历史,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高约12米,平面结构规模为两进,该公祠位于村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对面,是历代供奉本村先祖的地方。因年代失修,其面目全非。鉴于此,该村村委会“两委”班子对修缮候封公祠、恢复原貌达成共识。

人物明清时期,大厚有明朝进士黄迁思,有被奉为九州大学九经女尚书的黄焕贵,清代有进士黄曾,民国时期有曾担任国民政府参议员的黄昌,新中国建立后有任广东医科大学副教授的黄俊辉。

荣誉2007年1月,大厚村被中共东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先进经联社”。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