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杨

更新时间:2024-04-11 17:17

大叶杨(Populus lasiocarpa Oliv.)是杨柳科杨属植物。乔木,高可达20米,树冠塔形或圆形;树皮暗灰色,枝粗壮而稀疏,芽大,卵状圆锥形,叶卵形,比任何杨叶均大,先端渐尖,上面光滑亮绿色,下面淡绿色,叶片柄圆,有毛,通常与中脉同为红色。雄花花轴具柔毛;苞片倒披针形,光滑,赤褐色,先端条裂;蒴果卵形,密被绒毛,种子棒状,暗褐色,4-5月开花,5-6月结果。

形态特征

乔木,高20多米,胸径0.5米。树冠塔形或圆形;树皮暗灰色,纵裂。枝粗壮而稀疏,黄褐或稀紫褐色,有棱脊,嫩时被绒毛,或疏柔毛。芽大,卵状圆锥形,微具粘质,基部鳞片具绒毛。叶卵形,比任何杨叶均大,长15-30厘米,宽10-15厘米,先端渐尖,稀短渐尖,基部深心形,常具2腺点,边缘具反卷的圆腺锯齿,上面光滑亮绿色,近基部密被柔毛,下面淡绿色,具柔毛,沿脉尤为显著;叶柄圆,有毛,长8-15厘米,通常与中脉同为红色。

花序长9-12厘米;花轴具柔毛;苞片倒披针形,光滑,赤褐色,先端条裂;雄蕊30-40。果序长15-24厘米,轴具毛;蒴果卵形,长1-1.7厘米,密被绒毛,有柄或近无柄,3瓣裂。种子棒状,暗褐色,长3-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5-6月。

近种区别

大叶杨叶形在杨属中最大,先端通常渐尖,易于识别。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高1300-3500米的山坡或沿溪林中或灌丛中。在中国湖南桑植天坪山生长于海拔1000-1400米地带,在石门壶瓶山生长于海拔1500-1700米地带;在桑植天坪山百步滩与四川杜鹃多脉青冈茶条果、亮叶水青、桦叶荚混生,在石门壶瓶山海拔1000米处,与米心树、亮叶水青冈血皮槭紫茎等温性混生。喜光,喜温凉湿润山地气候和土层深厚、腐殖丰富、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或黄棕壤。能耐低温。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于湖北(恩施、建始、鹤峰、巴东等)、四川、陕西、贵州、云南等省,以鄂西和川东林区为多。

繁殖方法

播种

大叶杨果实成熟期比响叶杨要晚,在中国湖南天坪山是6月上旬成熟,熟时蒴果开裂。种子随风飞散,采种要在蒴果未开裂前进行,即由绿色转黄绿色时可以采集,采回果穗置于无风干燥处,果实开裂,种子脱出,种子易丧失发芽力。随采随播为宜,若行春播,需用缸子密封干藏种子千粒重约0.5克。种子细轻,圃地要选择松疏、肥沃的沙壤土,细致整地,苗床要平整均一。播种时最好在苗床上铺一层细土,撒播,播种时用细沙或草木灰与种子混和,用手搓揉种沙,使种毛脱落,利于播种均匀和提高发芽力。每亩播种量1-12千克,播后覆草,10-16天种子发出土,及时揭草,用一股管理方法,一年坐苗高2米左右,可出圃造林。

扦插

插穗处理:将穗条用200毫克/升的吲哚丁酸和911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2小时,浸入深度2厘米左右;在移栽时用生根粉溶液沾根后栽入圃中。枝插株行距为30厘米×40厘米,根插为50厘米×60厘米。扦插后调查成活率与保存率。

扦插方法:插穗制备,将插条剪成长度为20厘米的插穗,每根留3-5个芽,下端剪口离芽位1厘米,剪成马蹄形,上剪口离芽位2-3厘米,剪成平口,剪口平滑,每100株1捆。根条在扦插前,剪掉坏损的根,使根条保留好的须根,根条长30厘米,每100株1捆。

埋桩

伐桩分为4个级别,即地径10厘米以下、10-20厘米、20-30厘米和30厘米以上。在萌发后用土埋桩。

嫁接

选取1年生、芽体健壮的枝条作为嫁接穗条。以前1年扦插成活的山地杨为砧木,采用芽接法处理,接穗为生长点5厘米以下的单芽和生长点10-15厘米以下的单芽。要求嫁接手固定,技术操作相同,嫁后及时扯草、除萌、解绑。

栽培技术

造林地要选择在海1000米以上山地、低丘地。该种生长快,枝叶开扩,造林密度不宜过大。行距2米×3米或2米×2米。加强抚育管理。4-8年可郁闭成林。大叶杨生长快,于形直,育容易,管理方便。

主要价值

研究:有学者认为,大叶杨有两性花。杂性花及雌雄同株现象;且有较发达的花被。认为该种是杨属中最古老的原始的树种之一。据此。该种在杨柳科分类系统中将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边材前白色,心材窄小,淡红色,年轮清晰,纹理直,气干容重0.486克/立方厘米,材质轻软,可供家具、乐器、箱板、火柴杆盒用;木纤维洁白,为优质造纸原料;生长较快,是高海拔水湿地有发展前途的用材种。

药用:花可以入药,性味甘、涩,寒。具有止血功能。主治外伤出血、便血、衄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