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02 12:47
泥塑(大吴泥塑),广东省潮安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大吴泥塑,又称“浮洋泥塑”“翁仔屏”“大吴安仔”等,因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年,曾随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习惠山泥塑艺术的福建漳浦人吴静山,南迁入潮州定居,并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大吴泥塑代代相传,至明朝中期初步繁荣。
清乾隆至宣统年间为大吴泥塑的鼎盛时期,约有1000人口的大吴村有400多个泥塑艺人,几乎是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
抗日战争时期,潮州沦陷,泥塑艺人纷纷转业,整个泥塑行业一片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泥塑一度遭到禁止,泥塑艺人的数量也逐渐减少,大吴泥塑濒临绝境。
直到21世纪初,中国国家加强了对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大吴泥塑才得以复苏。
内涵丰富
大吴泥塑寄寓了民众祈望吉祥和扬善惩恶的思想感情。例如人物类泥塑中,有历代名贤淑女、英雄豪杰、戏曲人物,也有适应于寺观的佛道人物以及大型的造像。有歌颂、有鞭挞,也有对讽刺类内容的描绘。
用途广泛
大吴泥塑用途广泛,不但可以在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中使用,而且可以作为儿童的玩偶,更可以作为家中的陈设品,甚至成为艺术家的案头摆设和收藏的艺术品。不同文化层次和审美要求的人们皆有所悦,其思想内容,具有较强的渗透力。
乡土气息浓郁
大吴泥塑是传统自然经济和农耕社会的产物。自从700多年前身怀泥塑技艺入潮创乡的吴静山,发现村中可塑泥料,农闲以兹谋生伊始,大吴泥塑这门艺术及其作品,便与古代潮州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正因如此,大吴泥塑作品又成为了研究潮州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工艺技巧独特
在艺术手法上,大吴泥塑是雕、塑、捏、贴、刻、印、划、彩等手法的结合,特别是在贴塑方面,大吴泥塑更是有别于中国其他泥塑艺术。具有艺术表现的手法使大吴泥塑的造型多样而富于想象力,既能刻画阴柔之美,又能表现阳刚之气,色彩艳丽、明快、热烈,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大吴泥塑的制作流程包括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五道工序,工序之间环环相扣,紧密联系。
挖泥是泥塑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整个泥塑的基础。大吴泥塑专以大吴村西田中半米深处无沙砾且黏性强的米黄色田泥为材料。
挖泥后,需将所挖泥土用大木棍反复锤捣、搅匀进行炼泥,然后把炼好的泥土切成块状,堆砌在屋檐下或储藏室中,并用湿布覆盖,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
捏塑是大吴泥塑的关键工序,是模塑、捏塑、贴塑的总称。模塑是指用模具将常用的头、躯干、衣服等翻塑出来并组合成一个粗略的泥坯。捏塑时,艺人综合运用雕、塑、捏、刻、印、彩等复杂技法,按照设置好的情节和造型将泥坯捏塑成型。捏塑工序中的贴塑是大吴泥塑的一大特色。艺人首先用棍棒将泥团轧成薄片状,用各式图案造型模具压出衣袍上的基本纹路,然后将其包裹贴在泥偶身上,并依据身体的动态做出衣褶与翻转。接着,艺人又以其他大小不等的模具单独压制出浮雕层次较高的泥片,并将其贴附在衣袍纹饰上,作为衣袍的装饰。
捏塑完成后,进行的是烧坯工序。首先,艺人需对泥坯进行阴干。接着,用砖块围成土窑,在土窑内放上粟壳(俗称“粗糠”)并浇上燃料,然后把泥坯并排平放在粟壳上面,再盖上粟壳。泥坯之间的缝隙也需用粟壳进行填充。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艺人在窑的中间放置稻草绳作为导火线,在绳的一端点火,让粟壳充分燃烧,待其完全化为灰烬并呈乳白色时,完成烧坯工序。
最后,完成烧坯的泥塑还需进行彩绘,在业内素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大吴泥塑在烧制前不上彩,所有颜色均直接绘制在烧过的素胎上。彩绘时,艺人根据泥塑形象及人物性格特征等选择恰当的颜色。同时,由于泥塑坯吸水速度快,要求上彩时,艺人必须一笔完成,不得修改,因此对艺人的技艺要求较高。
大吴泥塑的题材或取自潮剧情节、民间传说或章回小说故事,或直接来自日常生活。其作品形象可分为五大门类,第一类是戏曲人物,具体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二类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第三类是真人肖像;第四类是神、佛像;第五类是儿童玩具,也称“杂锦”,如动物、胖娃娃、鲤鱼童等。
大吴泥塑作品记录了潮州不同时期的民风习俗、人们的情感和审美需求。
清代末期,为了满足人们对潮州传统礼节及游龙庙会、拜老爷等民俗活动的需求,大吴泥塑艺人创作了大量“涂安仔”和潮剧人物作品,比如《曹操咬靴》《进身》《秦香莲》《王茂生进酒》等。
民国时期的泥塑艺人常用历史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题材来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如《张飞战马超》《薛仁贵征东》《十五贯》《李世民薛仁贵盖苏云》等。
进入21世纪,大吴泥塑则吸取了潮州枫溪陶瓷、潮州木雕以及中国国画艺术的营养,作品常被注入现代元素,表现出新的艺术活力,泥塑艺人常用大型场景泥塑歌颂美好的新生活,如吴东何的《打花鼓》、吴光让的《花鼓舞》等。
传承价值
大吴泥塑展示了潮州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状况,是广东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潮州大吴泥塑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内涵与社会发展的积淀,对研究潮州的历史文化和推动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大吴泥塑色彩鲜艳自然,艺术风格清新雅致,制作工艺复杂,需要艺人有较高的技艺和艺术修养,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大吴泥塑这一民间艺术一直未能形成产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加上潮安县当地的泥塑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大吴泥塑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吴维清,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泥塑(大吴泥塑),广东省潮安县申报。
吴光让,男,1948年1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泥塑(大吴泥塑),广东省潮安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潮州市潮安区文化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泥塑(大吴泥塑)”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泥塑(大吴泥塑)项目保护单位潮州市潮安区文化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重要展览
2009年,大吴泥塑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2018年10月,潮州组织了“文化古城·乐享名街”牌坊街文艺活动,大吴泥塑在活动中展出。
重要活动
2016年5月12日,第二届“人文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交流周在福田区得一轩启动,大吴泥塑第25代传承人吴维清向观众讲解和分享了泥塑制作经验。
荣誉表彰
大吴泥塑作品《搜楼》获得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金奖。
大吴泥塑作品《回书》获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北京·2008)”金奖。
大吴泥塑作品“高级陶艺布娃娃”获得中国旅游购物节天马银奖。
大吴泥塑作品《钟馗踏马鬼》获得“首届中国(吴川)‘吴川杯’泥塑艺术邀请赛专家组”铜奖。
大吴泥塑作品《王伯当大战程咬金》《金花牧羊》获得“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银奖。
大吴泥塑作品《西厢记》获得“第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铜奖。
作品影响
潮州大吴泥塑对其他民间艺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潮州枫溪陶瓷的发展就受其影响,枫溪的人物瓷塑、动物瓷塑都曾借鉴和吸收大吴泥塑的技艺,产生了不少好的作品,如《薛丁山与樊梨花》就是吴金福将大吴泥塑中的贴塑技艺应用到瓷塑上而创作出的一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