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员

更新时间:2022-03-23 10:11

大员台湾古称,是由台湾南部平埔族台窝湾社(Teyowan)之名转化而来。最初系指台湾南部的一个海岸沙洲,亦名“大鲲身”,位在今台南安平区。后来大员一词指称的范围扩大,有时亦作为全台湾岛的代称。

发展历史

从1601年起,荷兰人屡次侵入中国粤闽海域要求与中国贸易,均遭受中国地方官员的拒绝。

161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建立了永久性的军事基地。从此,他们更加频繁地侵入南中国海域,骚扰沿海地方。

1623年8月,荷兰人进犯福建沿海,被明福建水师击败,退往澎湖,仍不时在海面骚扰,严重危及漳泉沿海的安全。1624年7月明军出动1万余人进击澎湖,荷兰人不支退往台湾。荷兰殖民者在大员海外的一鲲身岛上建筑城堡,名为热兰遮。

1625年1月,荷酋宋克抵台,仅用15匹棉布就骗去了台南一大片土地,建筑赤嵌市街。

1642年,荷军进攻位于台北的西班牙殖民军,将其驱逐出台湾,从此全岛沦为荷兰殖民者独占。在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期间,他们不但在军事上重重设防,而且施尽了巧取豪夺之能事,大肆掠夺台湾的资源,把台湾当时的可耕土地全部掠夺作为“王田王园”,向农民进行着农奴式的剥削。荷兰殖民者还实行文化宗教侵略政策,对台湾人民进行奴化教育。他们采用残酷的军事镇压和严厉的政治制度来维护野蛮的殖民统治,经常派兵包围村庄,进行血腥屠杀,用车裂、火烧、钉十字架等酷刑,镇压敢于反抗的人们。

荷兰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不断激起台湾人民的仇恨和反抗。因此,民族英雄郑成功东征台湾的正义斗争,赢得了台湾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大员沙洲上建立热兰遮城,作为商馆与统治行政中心。以大员长官为最高行政首长,总揽全岛行政事务。同时设有大员评议会,为最高决策机构。因此“大员”亦作为全台湾岛的代称。

地理

十七世纪初期,当地的海岸线位在今台南市西门路一带,潮水逼近赤崁楼。而外海有十一座沙洲:“海翁线”、“加荖湾”、“隙仔”、“北线尾”、“大鲲身”、“二鲲身”……以至“七鲲身”,与海岸线间围成一片潟湖内海,称为“台江”。其中北线尾与大鲲身间的水道最深,可容海船通过,是出入台江的主要港道。

十七世纪中期,这些沙洲因为淤积而逐渐接近乃至相连。1661年,郑成功出兵攻打台湾时,七个鲲身岛已经连成一个与内陆相连的长条状的沙洲半岛。因此郑成功的军队在攻下内陆的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后,得以循陆路攻打位在半岛前端的热兰遮城。大约在此前后,中文文献多以“台湾”取代“大员”,大员一词很快不再使用。

鲲身半岛和台湾本岛间的台江内海,在清道光年间逐渐淤浅,1882年遭遇一次特大洪水,港湾填淤成平地,最后陆化消失,与台南连成一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