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3-03 14:51
大垸农场全称人民大垸农场,农场始建于1957年12月,原属湖北省直管,地处监利市境内,北枕荆江大堤,南濒浩浩长江,东与监利红城乡接壤,西与江陵、石首为邻。场域面积1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万人,资产总额4.5亿元,是一家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三产业为配套的综合性国有农垦企业。
大垸农场全称人民大垸农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邻古城荆州、居长江之畔。大垸农场被评为湖北省第二期农业开发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工作会议表彰了一批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人民大垸农场“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国有农场。1993年,人民大垸农场西湖分场被选定为国家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总体投资为200万元。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湖北省人民大垸农场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以“减员、减负”为目标,在9个农业分场工作人员(包括机关管理干部、文教卫生干部和工人)中推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收到了“农场增效益,农工增收入”的双重效果。
人民大垸农场招商引资兴工富场
2004年至2006年,这两年以来,湖北省人民大垸农场积极优化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兴工富场发展战略,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工业企业全面起死回生,工业经济彰显快速增长态势,场域经济实力得以稳步提升。农场初步形成了纺织、印刷、饲料、油脂化工、制鞋、制板、建材与有色金属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由26家增加到5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家增加到8家。2006年1至7月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46%,完成工业增加值3900万元,同比增长41%,工业入库税金同比增长35.7%,入库税金首次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由于受体制障碍和市场冲击双重影响,农场工业一度出现了“企业负债率高、资产闲置率高、经营亏损额高”的困境,银行负债2.1亿,资产负债率达80.8%,停产半停产企业超过80%,连年亏损,年亏损额最高达2114万元。近两年来,农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场域经济民营化为取向,通过破产减债、资产转让等多种形式,基本完成了企业“双退双改”任务,改制企业重现生机。通过改革改制,农场盘活了工业存量资产8000多万元,化解各种债务1.7亿元,置换企业职工身份,安置分流人员5000多人。
企业改革改制为农场招商引资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农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做到机构落实、经费落实、网络落实、项目落实。2005年引进项目11个,到位资金3152万元。今年1~7月,签订招商项目9个,合同投资额2380万元。
引进了企业,就要留住企业,更要为企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农场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就是为发展服务”的理念,通过真情行动,优质服务,营造引商、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农场公开承诺每年为企业办几件实事。已经投资400万元,实施长江引水工程,保证了企业生产生活用水需要;争取国家支持、地方筹资配套,投资240万元建设军调线出口通道,解决“路难行”“货难运”的问题;投资310万元,拓宽改造主干道,新建、改建下水道,推进小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投资100万元建设休闲广场,为职工及外来客商提供健身休闲娱乐场所。“硬件不足软件补”、“地缘不足人缘补”,农场还着力改善软环境。在入驻企业证照办理上,主动上门服务、优惠服务、高效服务,坚持“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在部门收费管理上,实行行政事业性零收费或包干低收费,建立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企业安宁日制度。
人民大垸农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于农业生产与发展。现有耕地10.58万亩,主产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宜养水面2.24万亩,盛产鱼鳖、莲藕等水产品;林业面积2.11万亩,均为意杨、柑桔等经济林。农场农业结构合理,科技运用广泛,水利设施齐备,农业机械发达,综合生产能力较高。年可产优质皮棉9500吨,优质稻谷10000吨,鲜鱼2500吨,出栏牲猪3万头。
依托农业资源,拓展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人民大垸农场良种加工、棉花纺织、牲猪生产三大产业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其中,以籽棉加工、皮棉纺织为主体,以短绒和地脚棉深加工、棉籽炼油、棉杆纤维制浆等为配套的棉花产业,涉及企业27家,年籽棉加工能力在25000吨以上,棉纱生产能力在8000吨以上,牛仔布生产能力在600万码以上。
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改制和招商引资,农场工业已初具规模,构成了以轻纺印染、塑胶管材、有色金属、建筑材料、油脂化工和印刷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现有工业企业50家,以豫东纺织、圣联纺织、润达纺织、三圣塑胶、鸿盛印刷、满利金属等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且所有企业已完成“双改双退”任务,全面实现了场域经济民营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