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狗母鱼

更新时间:2024-06-13 13:02

大头狗母鱼(学名:Trachiocephalus myops (Forster) )是狗母鱼科大头狗母鱼属的一种中型海产鱼类。一般体长150-250毫米,体重200-500克,体延长。眼中等大,位高,前后缘有狭长的脂眼碱。口大,上下颌、腭骨和舌有尖锐齿带。犁骨无齿。体被圆鳞。背鳍位于腹鳍基部的后上方。脂鳍位于臀鳍基底后部的上方。胸鳍小,腹鳍条8,内侧鳍条长于外侧鳍条。尾鳍深又状。头背部有红色网状花纹,沿体侧有12-13条灰色纵纹和3-4条黄色细纹相间。体被小圆鳞,两侧各有3条蓝色横线。

形态特征

背鳍12~14;臀鳍15~17;胸鳍12;腹鳍8。侧线鳞52~56。

体长122~246毫米。体长柱形,两侧微侧扁,前端略粗,后端较细。体长为体高5.5~6倍;为头长3.67~4.24倍。头粗而圆,其背部粗糙。吻短于眼径。吻长是头长的11.1~14.8%。眼前上位。眼径是头长的14.8~18.9%。眼间隔窄,中间凹,其宽是头长的9.6~13.3%,鼻孔显著,前鼻孔有竖起的鼻瓣。口大,口裂向后下方斜。两颌前端等长,上下颌有2~3行长短不齐的小牙,腭骨每侧有一组(2行)牙带,舌上有细尖的小牙。鳃盖坚硬。鳃孔大。假鳃发达。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6。鳃耙细针突状。肛门位于背鳍基的后下方。

体被圆鳞。鳞片的前部有2~4条辐射线,前缘波状。环心线细,后部无纵沟线。颊部和鳃盖上均被鳞,胸鳍基和腹鳍基皆有腋鳞,腹睹基之间亦有发达的长鳞。侧线直。

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脂鳍为近。脂鳍小。臀鳍基长于背鳍基。胸鳍侧中位,向后伸至腹鳍基。腹鳍发达,内缘鳍条较外缘鳍条依次渐长。尾鳍宽叉形。

头背部有红色的网状花纹,体背部中央有-行灰色花纹,沿体侧有13条灰色纵纹和3条黄色细纹相间排列。背鳍基部有一条黄色纵纹,腹鳍上有一条斜走的黄纹。臀鳍与胸鳍白色。尾鳍微呈黄绿色。

生活习性

生活在暖温性近海的底层,尤喜在沙泥底质处活动。1-2龄鱼达性成熟。每年1-3月为产卵期。

食性

摄食鱼类、头足类、长尾类短尾类、口足类。以鱼类主,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大头狗母鱼的食物分析,鱼类约有30种。主要是小公鱼、多齿蛇鲻、花斑蛇鲻、大头母鱼、七星鱼、麦氏犀鳕、蓝圆鲹、粗纹馏、细纹鲴、二长棘鲷,条尾鲱鲤、乔氏台雅鱼、绿布氏筋鱼等。

种群分布

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经济价值

中国经济鱼类之一。肉厚,营养丰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