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3 17:14
《礼记·哀公问》:“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 孔颖达疏:“大昏,谓天子、诸侯之昏也。” 清赵翼《题长椿寺九莲菩萨画像》诗:“期届大婚移殿早,礼尊正嫡过宫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这是什么话!无论皇上大婚多年,况且满汉没有联婚之例,那裏来的这个话。皇上大婚一般是指这位皇帝登基之前没有娶过正妻,是登基以后结的婚,这场婚礼被称为皇上大婚。要是皇帝登基之前已有了妻室,那么登基后也不会举行大婚。即使第一位皇后死去或被废,再另立皇后,也不会再举行大婚。
康熙继位后与赫舍里氏结婚,赫舍里氏被册封为皇后,这是大婚,赫舍里氏又被称作康熙的元皇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帝能举行大婚的,一般是在很小的年龄就即位做了皇帝,“皇帝大婚”更可以看作是一场成人礼,表示皇帝长大了。绝大多数举行过“皇帝大婚”的皇帝,都是在婚后真正亲政的。
现某些知名人物,以及商业巨头举行婚礼也被称为“大婚”。除此之外,“大婚”还是民间百姓结婚的一种带有喜庆性的称呼。”大婚“即男女结婚。大婚之日,就是男女结婚当天办酒宴那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婚“不再局限于知名人物之间,而是更广泛的运用在普通百姓之间。现代婚礼更多是从西方演进发展而来,而穿白色婚纱的传统也是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那里沿袭而来。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提升,人们结婚也不再满足程序化,模版化的流程,而更希望有自己的婚礼特色。新人经常去的网站,比如大婚网 (见本词条下的扩展阅读)上就有很多新鲜的婚礼想法和灵感。对于新人来说,大婚是人生的新起点,所以对婚礼的重视也是自古而来。怎么样在自己预算内办出有特色的婚礼,是困扰新人们的难题。
途径:1,网上搜寻专门的资讯类的大婚网站,而不是单纯的婚庆公司
2,通过了解大婚过程中的细节来确定自己婚礼风格
3,有了自己想法之后再跟婚庆公司沟通,更能实现想法,让婚礼举办得满意
4,最重要的,自己的婚礼自己做主,让新人、来宾都玩开心的婚礼是最美好的
清初顺治、康熙皇帝的大婚礼仪尚不成熟,资料也相当缺乏,至晚清时期大婚礼仪已较为完备,其中光绪帝的大婚资料最为齐全。尤其是内务府员外郎庆宽等人所绘的《皇帝大婚图》册,用写实的笔法再现了光绪皇帝大婚的外朝礼仪全景,工笔彩绘,极为精细,给后人留下了研究清朝皇家礼仪的珍贵资料。
由于皇帝的特殊地位,用于普通百姓的婚前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步骤和实施上发生了些许改变。清代皇帝的婚前礼,因皇后从记名秀女中指立,不再行“问名”与“纳吉”之礼,又改“纳征”为“大征”,以表明规模宏大。而贵为天子的皇帝,大婚不能“亲迎”,只派遣使节迎娶,称之为“奉迎”。大婚与民婚重要的区别是在“奉迎”前举行“册立”之礼以明确皇后的身份。因为有钦天监推定良辰吉日,所以也就没有了“请期”这个步骤。
清代皇帝大婚全程包括
婚前礼:纳采、大征
婚成礼:册立、奉迎、合卺、祭神
婚后礼:庙见、朝见、庆贺、颁诏、筵宴
婚前礼分为纳采礼和大征礼
,皇后的选择通过选秀女的形式,并没有像民间的订婚程序,皇家行纳采礼只是表明尊崇古礼。历代的纳采,男家都要向女家致以薄礼。从汉代开始,馈赠之物渐次增多,并且开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光绪皇帝大婚的纳采礼物中主要有文马4匹(文马指披挂鞍辔的马匹,不披挂鞍辔的马匹称闲马)、鞍辔10副、甲胄10副、缎100匹、布200匹以及金银茶筒等等,这些礼物由内务府预先备办。清朝统治者热衷骑射与尚武,所以在纳采礼物中把马匹、鞍辔、甲胄列入其中,却没有中原地区婚礼用雁代表妇从夫、顺阴阳的仪物,这应是满汉民族的差异。纳采礼由此揭开了隆重的大婚序幕。
民间举行婚礼要选择黄道吉日,皇帝大婚事关国家盛典,更加重视吉期的选择。掌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负责选定大婚各项礼仪举行的黄道吉日以至吉时,他们认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初二日午时(11点至下午1点)行纳采礼最吉,于是从那一天起,光绪帝大婚的序曲终于奏响了,整个紫禁城都忙碌起来。
首先要钦命使节代表皇帝行礼。午时之前,光绪皇帝钦命的正副使恭恭敬敬地来到太和殿前,听宣制官宣布皇帝命其“以礼纳采”的诏令,然后三跪九叩,接受由大学士所授的金节,再率仪仗队伍以及纳采礼物出东华门前往皇后府邸。
皇后家精心准备,跪迎来使,皇后之父聆听正使传制。纳采礼后,给皇后娘家的赐物可以留下,而给皇后的礼物却仍要带回宫中。
当天傍晚,皇后的娘家张灯结彩,举行盛大的纳采宴会,这并非皇后的父亲设宴款待来使,而是光绪皇帝特命内务府大臣侍卫八旗公侯以下、满汉二品以上的官员宴请皇后的父亲,同时还赏给皇后娘家女眷饽饽桌20张,酒筵桌20席,羊20只,酒20瓶。宴会结束,以皇后之父为首,众官员朝皇宫的方向行三跪九叩之礼,以谢皇帝赐食之恩。
传统婚礼中称为“纳征礼”,也称“纳币”,表明男女双方的婚事已成,男方需给女方家里大量的财物作为经济上的补偿。而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大征礼当然相当丰厚、贵重。
大征礼物比纳采礼物从数量到种类都多得多,不但有金银茶筒、银盆、绸缎、马匹等实物,而且还有巨额金银钱两。
经钦天监卜测,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初四日行大征礼为吉。为把大征礼物送达皇后邸第,同样要由皇帝钦命正副使节,率领各相关的机构人员完成使命,其仪式与纳采礼的命使礼仪相同,只是使节的人选有变更而已。
内务府官员把大征礼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给皇后的礼物,盛在74座龙亭内陈放于丹陛上,另一类为赐物,盛在58座采亭内陈放于丹陛下。命使结束后,浩浩荡荡的人马在御仗引导下经东华门向皇后娘家进发。
到了皇后娘家,正使毕恭毕敬地把金节放在厅堂正中的节案上,大征礼的仪式与纳采礼相同。同样地,给皇后的礼物也要随妆奁带回宫中,而赐物则可以留下。
婚成礼分为册立、奉迎、合卺、祭神
皇帝亲临盛典
册立礼就是授予皇后象征其地位的金册与金宝的仪式。清代金册镌刻以满汉文,金宝亦为满汉篆字,形式与皇帝御宝相同。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皇帝先派遣官员告祭于天地、太庙、奉先殿,然后到慈宁宫向慈禧皇太后行礼,告知将要迎娶新娘。与此同时,太和殿前的典礼布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光绪帝向慈禧太后行过礼后,亲临太和殿阅视金册金宝,命使节持金节奉迎皇后。使节接受金节后,光绪皇帝回到内廷乾清宫等候皇后的到来。
光绪帝亲临的盛典陈设自然相当隆重。
太和殿:殿内正中南向设节案,金册案西向,金宝案东向,殿前设皇帝的法驾卤簿,东西檐下设中和韶乐。丹墀中道左右陈列仗马。
太和门:设丹陛大乐于门内东西檐下,陈列步辇于太和门外,皇后凤舆于太和门阶下,皇后仪驾于太和门阶下直至午门外。
午门:陈列五辂于午门外,驯象于五辂之南。
一切人员准备就绪,只等光绪皇帝到来。
册立皇后
正副使率领仪仗队伍出太和门,紧随使节之后的是盛放金册、金宝的龙亭。皇后的凤舆在16人抬护下,列在龙亭之后,一同出午门、大清门,前往皇后府邸。
内务府官员早在皇后府邸提前作好了准备,正使先向皇后之父宣读迎娶皇后的制文,然后把金册金宝放在册案宝案上,引礼女官引导新皇后到拜位前,由侍仪女官向皇后宣读册文宝文,皇后接过金册金宝。最后,皇后行三跪三拜礼毕,册立大礼即告完成。等钦天监官报告子时(二十七日凌晨)吉时一到,皇后身着龙凤同合袍,正式坐上凤舆向皇宫进发。
册立礼结束后随即进行奉迎礼。銮仪卫校尉把凤舆抬进内堂正中。皇后入宫的凤舆与常人的喜轿不同,要提前在内部放置御笔“龙”字,光绪帝皇后凤舆中的“龙”字则为慈禧太后所写。皇后身着龙凤同合袍,头梳双髻,戴富贵绒花,福晋们用藏香熏一下凤舆和盖头,以便驱除邪气,然后请皇后手执苹果、金质双喜如意(寓意平安如意),搭上红盖头上轿。正使持节偕副使出,乘马先行。皇后之母率诸妇人送至凤舆前,皇后之父率子弟跪送于大门外。銮仪卫校尉抬起凤舆,提炉侍卫手持凤头提炉引导,太监左右扶舆,内大臣侍卫在后乘骑护从,向皇宫进发。由于是深夜,随行的人多手执宫灯,沿途也悬挂了大量的灯笼。 入关之初,清王朝对汉文化的各种理念还处于相当模糊的阶段,大婚当日皇后由哪个门进宫其实与皇后身份并无直接联系。顺治帝第一任皇后可能当时就住在东华门内,因而由协和门入宫。随着满族的汉化程度加深,按照封建礼法,迎娶皇后必须走皇宫正门,才足以表达其与皇帝同尊并重的地位,才符合“中”与“正”的观念。其进宫路线如下: 大清门中门—天安门外金水桥(正副使下马持节步行进入)—天安门中门—端门中门—午门中门(钟鼓齐鸣)—太和门中门—中左门—后左门—乾清门中门(正副使至此完成使命,与内大臣侍卫退下)—乾清宫阶下。皇后凤舆到乾清门时,光绪皇帝早已身着龙袍在乾清宫西暖阁等候,接着近支王公为光绪帝在乾清宫正殿结发,然后从后槅扇前往坤宁宫洞房等候。 寅时(凌晨3点至5点),皇后的凤舆迎到乾清宫阶下,在恭侍命妇的导迎下皇后走出凤舆。此时恭侍命妇接过皇后手中的苹果与金如意,同时又递给皇后一个宝瓶,宝瓶内装有珍珠、钱币等各种金银财宝。皇后怀抱宝瓶,进入乾清宫内,首先要跨过火盆,然后出乾清宫后槅扇门,改乘孔雀顶轿,由交泰殿前往皇后中宫坤宁宫东暖阁的洞房。在坤宁宫的门槛上还设有一个马鞍,马鞍下压着两个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皇后要从上面跨过才能进入洞房。至此,奉迎皇后的礼节结束。
(估计属于私密,所以没有画面)
合卺礼在现代看来就是喝交杯酒,表示夫妻二人同饮共食,结为一体。“卺”原意为把瓠分成两个瓢,合卺即新婚夫妇各拿一瓢饮酒。这一程序是婚礼中最为关键的礼仪,是婚礼中的高潮。
进入洞房后,天已经快亮了。首先,皇帝皇后要坐在龙凤喜床上,面向正南方天喜方位,行坐帐礼,又称为坐床,其本意缘于让远路迎来的新娘歇息一下,后寓意为祈求多子。接着,皇帝揭去皇后的盖头,皇帝居左、皇后居右坐在龙凤喜床上,一起吃半生不熟的“子孙饽饽”(即饺子),以寓意多生子嗣,繁衍万代。然后皇后卸去龙凤同合袍,重新梳妆,改穿朝服——身着明黄色朝袍、石青色八团龙朝褂,颈戴朝珠、领约,用扁方梳扮旗人已婚女子的两把头发式。一切准备就绪,到了酉时(傍晚5-7点)皇后开始与皇帝面对面坐在坤宁宫龙凤喜床下的合卺桌前,行合卺礼。御茶膳房预备好合卺宴,美味佳肴都放在坤宁宫外屋檐下以黄幕布罩起,随吃随进。同时,由结发的侍卫夫妇在洞房外用满语唱《交祝歌》,表达各种吉祥美好的祝愿。当晚,帝后在龙凤喜床上吃长寿面,以求白头偕老,福寿绵长。
次日一早,福晋命妇等重新为皇后梳妆,准备祭神。此时皇后要穿上吉服——头戴凤钿,颈戴项圈、朝珠,身着明黄色龙袍、八团龙褂。皇后走出洞房,捧起一捆预先准备好的柴禾,交给结发萨满收存,以备祭祀时使用。皇后捧柴称为捧柴礼,象征妇道三日下厨房之意,又因“柴”与“财”谐音,亦寓意财源滚滚。此时在坤宁宫明殿早已摆好了两张大红双喜圆桌——天地神桌和喜神桌,其上摆神位、如意、苹果、金色香饼和香斗。天地桌向北,喜神桌向正南喜神方位,皇帝皇后依次到桌前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回洞房稍事休息,接着再向坤宁宫的西案、北案(常年供奉萨满教各神位)行三跪九叩礼,在灶君前上香行三叩礼。拜神完毕后,皇帝和皇后同在龙凤喜床上吃茶膳房预备的团圆膳,象征合和美满。
婚后礼分为庙见、朝见、庆贺、颁诏、筵宴。
洞房各礼行过之后,皇后须与皇帝一起去皇家的宗庙祭祀,称“庙见”,以求得祖先神灵的接纳。皇帝皇后首先要到供奉列祖圣容(即画像)的寿皇殿(今景山公园北麓少年文化宫)祭拜上香,然后回到宫内,依次到供奉先皇、先后的各宫殿中上香行三跪九叩礼。
朝见礼是择吉日皇后到慈宁宫向皇太后所行之礼。民间婚礼之后,新妇于第二日拜见公婆(古称拜舅姑),为其点烟斟酒倒茶。而在皇家,只有老皇帝驾崩(乾隆帝除外),新皇帝才能即位,所以大婚皇后从来无“舅”可拜,而只能拜“姑”,即皇太后。
光绪皇帝大婚时,由钦天监占卜吉日,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二辰时(7至9点)举行朝见礼。皇后与妃嫔首先向慈禧太后递如意,取其最为吉祥之寓意,然后向皇太后捧觞献馔,以示侍奉唯谨。接着皇后向慈禧太后行三跪三叩礼,皇太后举酒举馔,皇后再行一跪一叩礼,然后即席举酒举馔。内监撤席,皇后再到拜位上行一跪一叩礼。礼毕,皇后回到坤宁宫。
庆贺礼以宣读贺表为主要内容。皇帝大婚是国家的重大庆典,宫廷中的庆贺礼属于国礼,王公大臣都要叩拜在丹陛之下进献贺表。由钦天监官测出吉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四日辰时(7点至9点)行庆贺礼。。
由于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也只是儿臣,所以光绪帝必须首先率王公大臣到慈宁宫进表庆贺,然后才可以御临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之进表庆贺,此种情形较为特殊。皇位与皇权相分离的状况迫使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所行之礼,超出了家礼的范围,而行以国礼、臣礼。
光绪皇帝率群臣诣慈宁宫行礼毕,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庆贺,皇帝颁诏宣示天下。。
皇帝的大婚与臣民百姓最大的不同是在“家”礼外增加“国”礼。皇帝大婚是国家的盛典,必须从国家的高度来安排诸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婚成以后要向全国臣民发布诏书,以使天下皆知,这就是颁诏礼。外廷庆贺礼结束后,立即就开始进行颁诏礼。捧诏官将诏书放至天安门城楼的黄案上,然后宣诏官登上城楼,用满汉两种语言宣读诏书,文武百官于金水桥南排立,耆老领催等另站一队,面北行三跪九叩礼。宣读完毕,捧诏官将诏书置于一朵金色祥云内,用彩绳悬系,并衔于金凤口中,放下城楼。礼部司官跪接诏书,然后送至礼部衙署设香案供奉,刊印颁行天下。。
光绪皇帝的宴桌安排在太和殿内正中,皇后的父亲及王公的宴桌分设在皇帝宝座的东西两侧,殿门外西檐下是都察院官员之席,东檐下是理藩院官员之席,丹陛上是二品以上诸世爵暨侍卫等席,丹墀下左右排列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席,外国来使席设于西面之末。筵宴的席次严格地依照等级制度安排。
皇后的父亲率其族属先至慈宁门,向慈禧太后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到太和殿丹陛东西面立。光绪皇帝来到太和殿升座,午门钟鼓齐鸣,中和韶乐奏响《会平之章》,銮仪卫鸣鞭三响,皇后的父亲及其亲属行三跪九叩礼,丹陛大乐奏《调平之章》。礼毕,皇后的父亲率其族属顺次进入座席,大宴开始。
尚茶官先向光绪皇帝进奶茶,众人向皇帝行一叩头礼,然后皇帝令侍卫向与宴大臣分赐奶茶。茶宴结束后,再吃酒席,由进爵大臣先后为光绪帝、皇后的父亲、宗族以及参与宴会的大臣敬酒。
酒足饭饱,丹陛上进行以“武”著称的庆隆舞表演,演员身着兽皮头戴面具,追忆先民于白山黑水创业之艰难。与宴大臣则在大殿内跳起了文舞喜起舞,两两一对依次向皇帝进舞。最后表演蒙古乐曲、高丽筋斗、回子乐、粗缅甸乐等各项技艺。
舞乐结束,皇后的父亲率其族属一跪三叩谢恩,礼部堂官向皇帝奏告筵宴礼成。鸣鞭三响,皇帝回到内廷,大婚礼仪的帷幕终于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