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寺之变

更新时间:2023-12-04 19:30

大宁寺之变是日本战国时期,大名大内家内部爆发的一次军事政变,因发生于中国地方长门国大宁寺,故名。政变爆发后,大内家被政变的始作俑者陶隆房(后改名陶晴贤)控制,名存实亡。因此,它也是大内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背景介绍

天文九年八月,尼子家家督尼子诠久亲率三万大军,攻打背叛尼子投靠大内的毛利元就居城——吉田郡山城,吉田郡山城之战爆发。与尼子庞大的兵力相比,毛利元就手中只有少的可怜的军队,因此,元就决定:一边固守,一边向山口城(大内氏本城)请求援军。针对毛利氏的请求,大内很快做出了出兵的决定。十一月末,大内重臣陶隆房率大内军一万,从周防山口出发,在严岛神社祈愿后抵达吉田郡山城。与毛利军交战两月余的尼子军士气低落,已经无力再战,很快就在大内与毛利的双重打击下崩溃,就连现任家督诠久的叔父尼子久幸也被毛利军所杀。当天夜晚,尼子诠久作出了撤军的命令。尼子军残部趁夜色和冬雪悄悄退军,大雪阻断了大内军追击的道路,使得尼子军安然而返。

吉田郡山城之战的胜利,使大内义隆大受鼓舞。他认为,尼子家已到了穷途末路之时。于是,义隆亲率大内大军,联合毛利元就等地方豪族,于天文十一年(公元1542)侵入出云国,直指尼子家本城——月山富田城。殊不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尼子虽然大败,却并没有到灭亡之时,这就注定了这次不合时宜的军事行动的失败。由于尼子军的顽强抵抗,加上大内军内部部分豪族被尼子“寝返”,导致大内军大败。大内军撤退途中,遭尼子军追击,大内军损失惨重,义隆的继承人大内晴持因船只倾覆溺水身亡。这对义隆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也预示着大内将走上的没落之路。

在此战后,饱受打击的大内义隆决定将军务完全交给陶隆房处置,自己则与文人墨客们饮酒作乐,风花雪月,大内家也随之分裂为以陶隆房为首的“武断派”和以义隆的“佑笔”相良武任、近臣冷泉隆丰为首的“文治派”。陶隆房对喜好艺术的大内义隆宠信相良武任极为不满,两派勾心斗角,互相攻讦。义隆曾试图对两派进行调停,但并未奏效,就坐视不理。与此同时,作为大内氏的庶族,陶隆房对主君·义隆的不满也与日俱增。他认为,身为统治北九州和山阴道西部的大名,应该有雄心壮志,有更远大的抱负,而不是庸庸碌碌,不思进取。天文二十年(1551),这一切的矛盾爆发,酿成了一场惨烈的内乱。

经过

其实,陶隆房的谋反,并不是没有人预见到。早在前一年(天文十九年,1550),“文治派”首领冷泉隆丰就预见到了陶隆房的谋反,并告诫大内义隆,希望他要予以警惕,先发制人。但是,不知义隆是太过迟钝,还是太过信任陶隆房,竟然对这正确意见置之不理。如果是后者,那么陶隆房就要让他大大地失望了。第二年(天文二十年,1551)一月,相良武任向大内义隆提交了一份《相良武任申状》,正式状告陶隆房谋反。谁知,这份申状不但没能使沉沦的义隆觉醒,反而引起了陶隆房的警惕。相良武任见势不妙,抢先出逃。察觉到自己图谋被识破的陶隆房,决定提前策动谋反。八月,陶隆房正式举兵谋反。很久不理军务的大内义隆惊恐地发现:他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陶隆房身为周防守护代,握有实权,可以调遣一万余军队,而堂堂正派周防守护大内义隆身边,却只有少得可怜的军队。饶是如此,大内义隆依然进行了不屈的抵抗。但是,大内氏的大部分家臣都已叛变,加之兵力差距的悬殊,使得陶隆房消灭义隆已经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到八月底,义隆被迫放弃山口城,逃亡长门国。据说,义隆曾想由长门逃往北九州,依附大友宗麟,但因海上风浪过大,被迫作罢。九月一日,在陶军的团团包围下,大内义隆与其一族于长门国深川的大宁寺自刃身亡,由追随义隆到底的忠义之士冷泉隆丰为其介错。嗣后,隆丰亦与陶军奋战,最终英勇战死。这场变乱即是通称的“大宁寺之变”。

影响

在大宁寺之变结束后,大内家名存实亡,陶隆房完全控制了大内家的军政大权。为掩人耳目,陶隆房决定迎北九州大友宗麟之弟、大内义隆养子大友晴英即大内家第三十二代家督位,做他的傀儡。同时,隆房取新主君名中一字,摈弃大内义隆所赐的“隆”字,改名为陶晴贤。陶晴贤决定强化大内氏的军事实力,一改义隆在位时的积贫积弱,因此向国内大小领主大征赋税,使得领主们怨声载道。此时,业已一统安艺的毛利元就以为主(大内义隆)报仇的名义趁势起兵,对抗陶晴贤。弘治元年(1555),毛利元就在严岛合战中大败并逼死陶晴贤。两年以后(弘治二年,1557)毛利元就的“防长攻略”结束,毛利军攻克周防、长门二国,大内义长自尽,大内家也就此灭亡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