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儿菜

更新时间:2024-10-11 21:56

刺儿菜(学名:Cirsium arvense var. integrifolium Wimm. & Grab.),别名小蓟、大刺儿菜、大蓟等,是菊科蓟属丝路蓟的一个变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直立,全部茎叶两面同色,绿色或下面色淡,两面无毛,极少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被稀疏或稠密的绒毛而呈现灰色的,亦极少两面同色,灰绿色,两面被薄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植株含少数或多数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卵形、长卵形或卵圆形。小花紫红色或白色;瘦果淡黄色,椭圆形或偏斜椭圆形,压扁,顶端斜截形。冠毛污白色,多层,整体脱落;冠毛刚毛长羽毛状,顶端渐细。花果期5-9月。

植物学史

刺儿菜以其叶缘与总苞叶片均有锐刺而得名 ,其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与大蓟合条。《本草图经》云:“小蓟根,俗名青刺蓟。苗高尺余,叶多刺,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北人呼为千针草。当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时,并根作茹食之甚美。”并附“冀州小蓟根”图,所绘花序形态与刺儿菜相似,《救荒本草》刺蓟菜图和《本草纲目》小蓟图均与植物刺儿菜相似。但《植物名实图考》小蓟图则似植物飞廉。

形态特征

刺儿菜为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30-80(100-120)厘米,基部直径3-5毫米,有时可达1厘米,上部有分枝,花序分枝无毛或有薄绒毛。

基生叶和中部茎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楔形,有时有极短的叶柄,通常无叶柄,长7-15厘米,宽1.5-10厘米,上部茎叶渐小,椭圆形或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或全部茎叶不分裂,叶缘有细密的针刺,针刺紧贴叶缘。或叶缘有刺齿,齿顶针刺大小不等,针刺长达3.5毫米,或大部茎叶羽状浅裂或半裂或边缘粗大圆锯齿,裂片或锯齿斜三角形,顶端钝,齿顶及裂片顶端有较长的针刺,齿缘及裂片边缘的针刺较短且贴伏。全部茎叶两面同色,绿色或下面色淡,两面无毛,极少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被稀疏或稠密的绒毛而呈现灰色的,亦极少两面同色,灰绿色,两面被薄绒毛。

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植株含少数或多数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卵形、长卵形或卵圆形,直径1.5-2厘米。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宽1.5-2毫米,包括顶端针刺长5-8毫米;内层及最内层长椭圆形至线形,长1.1-2厘米,宽1-1.8毫米;中外层苞片顶端有长不足0.5毫米的短针刺,内层及最内层渐尖,膜质,短针刺。小花紫红色或白色,雌花花冠长2.4厘米,檐部长6毫米,细管部细丝状,长18毫米,两性花花冠长1.8厘米,檐部长6毫米,细管部细丝状,长1.2毫米。

果实

瘦果淡黄色,椭圆形或偏斜椭圆形,压扁,长3毫米,宽1.5毫米,顶端斜截形。冠毛污白色,多层,整体脱落;冠毛刚毛长羽毛状,长3.5厘米,顶端渐细。

分布范围

刺儿菜在欧洲、亚洲及北美洲地区皆有分布,在欧洲东部、中部、前苏联东、西西伯利亚及远东、蒙古、朝鲜、日本广有分布。在中国,除西藏、云南、广东、广西外,几遍全国各地。

生长环境

刺儿菜多分布于平原、丘陵和山地,生于海拔170-2650米山坡、河旁或荒地、田间。

生长习性

刺儿菜为中生植物,对湿度和光照的要求不严,在开花结果期需要较干燥的环境和充足的光照。刺儿菜较耐瘠薄,在肥沃的沙壤土中生长良好。花果期5-9月。

繁殖方式

刺儿菜有雌雄异株植株,也有两性花植株,花后3-4周瘦果成熟时,总苞片枯黄,瘦果上羽毛状冠毛白色时会随风传播,发芽生根。

近种区别

刺儿菜易与蓟、绿蓟与线叶蓟混淆,几个物种具体区别可见下表: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刺儿菜的营养丰富,可食嫩茎叶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等营养物质。将刺儿菜嫩茎叶或嫩苗洗净,用沸水焯一下,换清水漂洗,可炒食、凉拌、做汤、做馅晒干菜,或腌制咸菜食用。

药用价值

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味甘、苦,性凉。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可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等病症。

其他价值

刺儿菜可饲用,幼嫩时期羊、猪喜食。其繁殖力极强,花序美丽,可作地被植物。

物种危害

危害特性

刺儿菜严重危害着除水稻以外的小麦、棉花、大豆、玉米、果园、苗圃、蔬菜等40余种农作物,是中国的恶性杂草之一。

防治方法

防除刺儿菜应结合整地、深挖捡除地下根茎,集中消毁,勿翻埋于土壤。特别是雨季切勿乱扔,防止滋生。在开花前铲除地上部份,防止繁殖种子。此外,可在生长盛期用草甘膦在抽茎时兑水喷雾,也可用2,4-D、2甲四氯等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兑水喷雾防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