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5 13:53
位于四川的“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是一处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遗址,占地约7万平方米,于1972年首次发现。此后这里建立起了亚洲和国内首个专题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
该遗址最早于1972年发现。
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四川省保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培训班”组织学员首次对此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一具较完整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骨架。
1979年,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南矿区综合服务队在此修建停车场,在基建施工中暴露出大量恐龙化石。从1979年底至1984年先后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 成都地质学院、自贡恐龙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的专业人员在此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清理和发掘,获得数以万计的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材料,在约2800平方米范围内获得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200多个个体的上万件化石骨骼标本,从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龙鱼类、两栖类、龟鳖类、鳄类、翼龙类、似哺乳爬行类等18个属21个种。
1981年2月,四川省科委和省文化局组织的专家现场考察会,提出成立发掘队。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由国家投资在化石埋藏现场修建中国第一座大型的专业性恐龙博物馆,1983年开始筹建。
在这里已经发掘出200多具恐龙和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其中,已鉴定出26属29种,包括蜥脚类、剑龙类、鱼类、两栖类、龟类、鳄类等,组成了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落。这处地质遗产地填补了恐龙进化史上的某些空白,并为从各个方面研究恐龙及与其他脊椎类动物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集中保存在厚约5米的一层灰白色、灰黄色的石英砂岩中,时代为1.6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
前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清理发掘,共获得200多个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个体的2万多块骨骼化石材料。其中,除大量的恐龙(至少有30具较完整的恐龙骨架和10余个完整的恐龙头骨)外,还有鱼类、两栖类、龟鳖类、翼龙类、蛇颈龙类、鳄类、似哺乳爬行动物中的三列齿兽类等化石。恐龙本身的种类也很多,不但有成年个体,还有一定数量的未成年个体。最大的恐龙体长可达20米,而最小的恐龙仅有1.4米。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素食性,也有肉食性和杂食性。
大山铺恐龙遗址具有六大特点。
一是藏量巨大,已发掘出埋藏的恐龙及鱼类、两栖类、龟鳖类、蛇颈龙类、鳄类等个体200多具,占全国已发现恐龙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恐龙种类包括中国发现的原蜥脚类、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和剑龙类等各种类型,为全国第一大恐龙墓地,与美国犹他州国立恐龙纪念馆、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立恐龙公园合称为世界三大恐龙墓地。
二是种类丰富,包括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到哺乳类47种古脊椎动物,其中有恐龙21属26种,几乎囊括侏罗纪早、中、晚期所有恐龙类别。
三是遗迹壮观,博物馆展出的化石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展出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遗址, 其化石富集程度为世界之最。
四是完整度高,博物馆保存的恐龙及其他古脊椎动物化石,大部分为关联保存在一起的完整骨架,已发掘出的200多具个体中有40多具完整率在60%以上、10多具完整率在80%以上,在世界上已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中十分难得,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五是珍稀程度高,包括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翼龙、蛇颈龙等稀有恐龙化石,恐龙皮肤、 恐龙蛋、恐龙足印、恐龙尾锤等稀有恐龙遗迹化石,鳄、鱼、龟、桫椤、银杏等恐龙同时代动植物化石,其中不少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世界珍品,被称为“侏罗纪动物宝库”。
六是填补空白,大山铺恐龙化石拥有丰富的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群,填补了此前仅在北非、东亚、西欧和澳大利亚零星发现早、中侏罗纪恐龙化石导致的恐龙演化史空白,对研究恐龙及其相关古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重大科学价值,被古生物学界誉为“世界侏罗纪恐龙研究的圣殿”。
2024年9月,入选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
作为一处罕见的自然历史遗产,它所产出的化石不仅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价值,而且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侏罗纪早-中期恐龙化石材料缺乏的空白,对研究恐龙及其相关古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