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01 14:47
大崇村村隶属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城前镇,全村划分为5个村民小组。文革期间叫大崇村大队,划分成5个小队。
大崇村古名冯村,后改名崇村。据传,明代正德年间,冯姓迁居于此,取名“冯村”,后冯氏断代,又迁来曾姓人家,把“冯”字演变为“崇”字,取名“崇村”,因村东有个小崇村,故更名为“大崇村”。居民姓氏:曾、彭、周、王、柴、徐、吴。
地理位置
大崇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城前东南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18′,东经117°27′,地处丘陵与河谷平地交叉地带。岚济公路横穿村南。
地理历史
早期的大崇村位于岚济公路的南边的山洼里。村的南边是著名的河流--戈河。村子和戈河间筑有拦水坝,拦水坝相对较高,坝的上面是村民行走的小路,坝的两边是小树林,密密麻麻种了许多杨树、柳树等树木,既给乡亲提供了乘凉的地方,也便于防止洪水冲刷大坝。但山洪猛烈暴发的时候,大坝也会被冲垮,大水直接冲到村里、家里、房子里。
村子和大坝的中间,及村子的西部是个水汪,水汪里的水可能是从南边的河里泉过来的,村里浇地用的水部分就是从这个水汪里抽的。夏天水汪荷叶翠绿,荷花林立,傍晚蜻蜓飞舞,晚上萤火虫闪闪发亮,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
戈河是村子的灵气所在。河两岸树木林立,河水清澈、透明见底,河沙细腻,匀称。随便找块沙滩,用手一拨,不一会就是一汪清泉,泉出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旧村改造
岚济公路的北边是丘陵。70年代初村子搬迁到现址,由于当时的村支书假队长(曾现生)认真负责、规划合理,管理严格,村子道路横平竖直,非常整齐。站在村南的擂鼓山上看村子,房子、街道像是刀切的豆腐块,和现在城里的小区有得一比。村子搬迁后,原来村址改造成了大片的良田。
大崇村东边是小崇村,小崇村的东面是临沂市平邑县的却庄村。南边的邻村是玉皇庙、西南窝村(文革时两个村合并成红东村),西边邻村是赵林村。大小崇村之间是一块被称为老林的地方,这里曾经坟墓座座、墓碑林立、阴森可怕。后来经过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林里的坟墓有的迁走的,有的被铲平了,改造成了果园。果园中建有武城崇村曾氏开基祖曾质本墓碑。村子的北面是丘陵山坡,适合种庄稼的土地很少。在假队长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冬季大干、开山造地,北山变成了片片梯田。大崇村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变成了济宁地区的红旗单位,各地来大崇村参观访问的车队络绎不绝。
办学情况
早期的大崇村学校在下庄的一个农家建立。随着村子搬到北面,学校也搬到北面的老林。教室南边是阴森森的果园,隔壁房子里面保存着本村去世乡亲的骨灰盒。后来搬到大队的大屋窖(村里冬天储存地瓜的地方),可是大屋窖后面是村里的刚被平整的坟地,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没有完全焚化的棺材板。后来大小崇村、红东村、赵林四个村建立了崇村联办学校,就是崇村小学所在的地方,后来初中部分合并到洼斗中学。
大崇村历任领导班子
历任村支部书记
曾现生(1958.9~1987.1)
曾庆春(1987.1~2008.1)
曾波(2008.1 任职)
历任村长(大队长)
曾昭申(1947.8~1950.5)
曾昭立(1950.5~1953.8)
曾广俊(1953.8~1958.9)
曾现生(1958.9~1983.5)
曾昭芝(1983.5~1987.1)
曾现朴(1987.1~2004.12)
曾庆春(2004.12~2007.11)
曾庆全(2007.11~2011.4)
曾波(2011.4 任职)
大崇村被评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城前公社1961 年引进“铁牛”8 马力拖拉机1 台,首先在大崇村试用。
1963年冬,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号召后,城前公社、尚河公社积极开展学大寨运动,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城前公社大崇村大队组织社员群众向穷山恶水开战,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的面貌,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1964年4月,城前公社大崇村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曾昭芝出席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大会。
1965年3月。18日,邹县县委下发推广大崇村大队活写活用毛主席著作、开展“五好社员”评比活动的先进经验。
大崇村革命烈士
曾召才(1918.4~1948.2),革命烈士,城前镇大崇村人。1944 年4 月参军并入党。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参加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华野三纵八师二十二团一营二连连长。1948年2月在江苏宿迁县凤山战斗中壮烈牺牲,葬于江苏。
大崇村现有农业用地1457亩,其中小麦、玉米525亩,园地35 亩,林地面积132 亩,蔬菜面积35 亩。
主要农作物是地瓜、花生、小麦、玉米等。
大崇村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以种植樱桃闻名。改革开放以来,村两委发挥村庄发展樱桃的传统优势,确立了发展林果致富的思路。
引进新品种,提升果园档次。针对先发展的樱桃个小、味酸、产量低的情况,村两委引进个大、早熟、着色鲜艳的红灯笼大樱桃,发展果园300亩。精细管理,搞好服务。
形成产业后,技术管理和销售是关键村两委定期聘请专家和镇里技术人员到樱桃园讲课,提高了果农管理技术,培养出了一批土专家,农民基本上能够自主管理。村里还与烟台等地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生产的果品全面由这些客商销售,解决了果农后顾之忧。群众自发栽植大樱桃面积达到500亩。
林果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今后坚持发展林果的思路不动摇,引进新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力争达到800亩。加强果农技术培训,搞好果品销售服务,让果品产的出、销的畅,农民收入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