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16:02
大张旗鼓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于《金云翘传》。
清·青心才人《金云翘传》:张、李二将领兵先行,督府下令,大张旗鼓,高扯代天招抚杏黄旗。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大张旗鼓”。
传说李世民年仅十六岁的时候,为隋炀帝效力。当时突厥兵犯中原,将皇帝围困存在雁门关。李世民跟随云定兴将军去救援,李世民献计说:“突厥兵的人数比我们多,硬碰硬的话,对我们不利。不如采用‘大张旗鼓’法,让军队的旗帜沿路插过去,晚上也大鸣金鼓,迫使敌人闻风而逃。”云定兴让大家依计行事,一路上声势浩大。突厥皇帝没料到隋炀帝的救兵来了那么多,迅速撤离:就这样,未用一兵一卒,隋军就不战而胜。
大张旗鼓时要注意:必胜才张,以大实力完成小目标,重于积誉,否则丢人现眼。张之有法,你的听众要是对你有帮助的人,使之接纳于自然,好奇于等待之中。成则告之,大张旗鼓就是要做成了之后广而告之。自知者明,自己夸,别人夸都莫得意忘形,大张旗鼓的目的是积累信誉,建立信心,信心是存于内,扬于表者,失去信心,失去人气,失去自知是失去信誉的开始。
成文用法
“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大张旗鼓”的结构为动宾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运用示例
清·张春帆《宦海》第九回:“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清·曾朴《孽海花》三十回:“再嫁呢,还是住家,还是索性大张旗鼓的重理旧业?这倒是个大问题。”
近代·粱启超《过渡时代论》:“青年者流,大张旗鼓,为过渡之先锋。”
近代·毛泽东《元旦祝词(一九五二年一月一日)》:“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将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洗干净!”
近代·鲁迅《鲁迅书信集·致胡适》:“至于那一部小说,本来当属于古董之部,若要大张旗鼓,颂为二十世纪的新作品,则小子不敏,实不敢也。”
大张旗鼓—声势浩大—大吹大擂
“大张旗鼓”,“声势浩大”,都有“声势大”的意思。同样表示声势大,“声势浩大”形容声势很大;“大张旗鼓”则指大造声势。“声势浩大”偏重于声威和气势大;“大张旗鼓”偏重于规模大。 “大张旗鼓”可用于群众性活动,也可用于个人活动;“声势浩大”只用于群众性活动,不能用于个人活动。 “大张旗鼓”多作状语;“声势浩大”较多作定语。用作状语,“大张旗鼓”能修饰的动词很多;“声势浩大”很有限。“大张旗鼓”可修饰“学习”、“表扬”、“干”等动词;“声势浩大”不能。“声势浩大”可作“起义”、“革命”、“游行”一类词的谓语;“大张旗鼓”不能。
“大张旗鼓”,“大吹大擂”都有“大规模地宣扬”的意思,但 “大张旗鼓”的“大张”是偏正结构,“旗鼓”是联合结构,前后两截又是动宾关系。它的原意是指大规模地摆开旗鼓,通常用来比喻声势或规模很大。含有褒义。“大吹大擂”是由两个偏正结构联合构成,“吹”是吹喇叭,“擂”是擂鼓。它本来是指鼓乐齐奏,十分热闹。多用来比喻大肆宣扬,过分地夸张或显示自己,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