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2 21:30
大慈寺,也叫古大圣慈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23号,始建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兴于魏、晋,盛于唐、宋,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唐会昌五年,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题额,是当时成都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也是当时蜀中规模最大的佛寺。苏轼与其弟苏辙游大慈寺,称大慈寺壁画“精妙冠世”。
关于天慈寺创建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所载印度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常不食,日诵《般若》等经千余卷”推算,当为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师玄奘从长安到成都,随宝暹、道基、志振等法师学习佛教经论。唐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玄奘在成都四五年间,究通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讲经说法,声名远播。从某种意义上言,大慈寺同时也是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起点,他泛舟三峡,取道荆州至长安,最终完成了赴西天取经的壮举。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避难成都。玄宗见天慈寺僧人英干在成都街头施粥,救济贫苦百姓,并为国家祈福,深受感动,遂御赐“大圣慈寺”匾额,赐田一千亩,令出家云游至蜀的新罗国三太子无相禅师扩建大慈寺。唐至德二年(757年),无相禅师奉敕重建大圣慈寺,凡96院,8524间,形成寺中有寺、院中有院、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镇蜀,重修大慈寺普贤阁,“遂南迁百余步,度宏规,开正殿。因诏旨,喻群心,千夫唱,万夫和”。又凿解玉溪流经寺前,使大慈寺环境优美,成为唐代颇具声望的讲经胜地。唐长庆二年(822年),高僧知玄(悟达国师)讲经于普贤阁下,听众每日达万余人。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题额,故“不在除毁之例”,是当时成都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也是当时蜀中规模最大的佛寺。
宋初,天慈寺部分建筑曾毁于兵火,很快恢复重建,规模富丽皆有增无减。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天慈寺再火,“其傍小院十有六”被毁。府帅席旦请于朝,“颁缗钱改建超悟、宣梵、严净三刹,使学禅者居超悟,学律者居宣梵,学讲者居严净”。分寺院为禅、律等类,以区别于旧时禅、律等僧混住,是唐末五代以降寺院制度演变之势。席旦借大慈寺被火之机,将其改并为超悟、宣梵、严净三院。其中,超悟院在名僧文英的主持下,“灰烬之余,鸠工龙徒,创建禅宇,凡为屋千楹,且阐龙宫具藏贝叶,规模恢敞,气象雄特”。稍后虽复遇火,三门为焚,但很快得到修复,无损于寺院已成之气象。
明宣德十年(1435年),大慈寺毁于火灾,明末复毁。清顺治间重修,知府冀应熊为书“大慈寺”匾额。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中轴线上建筑为山门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及藏经楼、接引殿(1958年辟东风路拆除),两旁建筑为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共占地四十余亩,山门殿上方,刻有四川按察使黄云鹄榜书“古大圣慈寺”石匾;各殿堂石柱上,刻有清代名士顾复初等撰书的楹联。
1983年,大慈寺被改建为博物馆,占地面积缩减到约14000平方米,面积仅为唐宋时期的2%。
1985年,大慈寺成为成都市博物馆,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博物馆迁出大慈寺,该寺北大门上又挂出“古大圣慈寺”的金字门额,并重新修建大慈寺。
2004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对外开放。
天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建筑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等,系清代顺治后陆续重建。
大慈寺以教义研究、壁画艺术著名。唐宋时,大慈寺执义学之牛耳,96院由高僧举办的常年讲座就多达73个,连前蜀主王建也慕名入寺听经。由于唐玄宗、唐僖宗先后幸蜀,许多著名画师也聚集成都,使成都绘画之风大盛。
大慈寺中,就有壁画千余堵,留下作品的全国知名画师多达六七十人。据北宋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载:“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所有画像“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珍贵的艺术宝库。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等论著,对大慈寺壁画作者及内容也多有记载。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称:“成都画多名笔,散在诸寺观,而见于大圣慈寺者为多,今犹具存。”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其弟苏辙游大慈寺,对唐代佛画大师卢楞伽的作品倍加赞赏,称天慈寺壁画“精妙冠世”。
大慈寺除壁画外,还有许多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宝藏,有唐玄宗所书“大圣慈寺”匾,唐僖宗避难至蜀时,于大圣慈寺中画有御像,苏轼游大圣慈寺中和胜相院时留下有《中和院东坡帖》。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2《两王难当二堂》:“大圣慈寺王衍像,程堂帅蜀,毁以铸钟。”曹学住《蜀中广记》卷95《宋板藏经》:“圆悟禅师刻于昭觉院,予在遂宁广德寺见之。又僧道先言,大慈寺尚存十之二三。”以上所述皆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文物价值。
唐宋时期的大慈寺高僧辈出,是中、韩、日三国佛教学术交流之重地。唐代新罗国无相禅师,原为新罗王子,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到长安,受到唐玄宗召见,后入蜀参拜智洗、处寂禅师,深得法要。玄宗幸蜀,复获召见,并命重建成都大慈寺,广开讲席,宋人认为是第455尊罗汉转世,是净众、保唐禅派的创始人。他把修行禅法和“无相禅茶”直接或间接地传到了新罗国,韩国至今流传的“无相禅茶”便源于此。宋代道隆禅师,13岁出家于大慈寺,学成之后,于淳祐六年(1246年)率徒东渡日本,首传禅法,后嵯峨天皇特召谒见,并敕迁建仁寺。道隆在日本32年,弟子众多,其名望可与唐代鉴真和尚相比。道隆示寂后敕赠“大觉禅师”,为日本有禅师谥号之始。
唐宋大慈寺附近商业繁荣。郭印《超悟院记》记载说:“成都大慈寺……合九十六院,地居冲会,百工列肆,市声如雷。”寺前除形成常年性市场外,一年四季还有许多季节性的庙会,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等。其中蚕市、药市、七宝市是成都最为著名的庙会,号为“成都三市”。同时,玉溪两岸还形成夜市,田况《七月六日晚登夫慈寺阁观夜市》云:“万里银潢贯紫虚,桥边螭辔待星姝。年年巧若从人乞,未省灵恩偏得无?”夜市习俗,一直沿袭到近现代。
大慈寺壁画的珍贵价值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数量多。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说:“总九十六院,按阁、殿、塔、厅、堂、房、廊,无虑八千五百二十四间,画诸佛如来一千二百一十五,菩萨一万四百八十八,帝释、梵王六十八,罗汉、祖僧一千七百八十五,天王、明王、大神将二百六十二,佛会、经验、变相一百五十八堵,夹统雕塑者不与焉。像位繁密,金彩华缛,何庄严显饬之如是!”另外还有占总数10%左右的山水、花鸟、龙虎、台阁等画,合起来,共有15500壁以上。若以每壁2平方米计算,共有壁画31000平方米。
二是艺术精美。天慈寺的壁画多出自名家之手。正如李之纯在谈及大慈寺壁画作者时所言:“昔之画手或待诏行在,或禄仕两蜀,皆一时绝艺,格入神妙,至于本朝,类多名笔。”其姓氏著录于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等画史中共有67人之多,其中有卢楞伽、范琼、赵忠义父子、黄笙、文与可、常重胤、孙知微、李升等著名画家。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中说“土地堂,《孟蜀主真》”,乃“赵元晟笔”。孙知微的画水技法得于孙位,苏轼在言其渊源时说:“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而唐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笙、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常于夫慈寺四壁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奔屋也。知微既死,笔画中绝”。在大慈寺正门北墙上画《西域记》的赵忠义是后蜀人,唐末著名画家赵德元的儿子。孟蜀明德年间(934~937年),他与父赵德元同在福庆禅院画《东流变相》十三堵,由于画得传神入妙,蜀主孟昶又令他画关将军(关羽)起玉泉图,并且授予翰林待诏之职。
大慈寺,以其讲究的建筑、精美的壁画与丰富的宝藏, 将自己脱身成为了一座艺术博物馆。大慈寺富有世俗特色的丰富活动更加证实了佛教融入普罗大众世俗社会生活的事实,并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转型。
1981年,大慈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维修。
成都市内乘坐3路、4路、58路、98路、138路、夜间5路公交车,大慈寺站下车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