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19:25
大成若缺,哲学名词,出自《道德经》之四十五章,本意是最完美的事物好像还不完美,引申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出自《道德经》之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其本意就是: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躁动可以克服寒冷,清静可以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这个跟道家哲学中提倡的“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有异曲共工之妙。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大成也就是大成就的意思。不过,从老子自然道德哲学的高度来看,每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世人对其的价值评判所决定的,而是其作为一个自然生命的全部潜能得到了何种程度的发展,也是《庄子-天道》所言之“性修返德”的境界。 这就好比一棵草、一棵树、一只蚂蚁......他们各自的价值并不是由其对其他物种的利用价值高低所决定的。他们也不会在与其他物种的比较下获得自己的价值认知。 所以,每个人只要能够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而顺应自然的去发展自己,生命就有可能得道最大限度的完满。
“大成若缺”由于认识到完满生命本质的人不受世俗标准的羁绊,不以世俗标准为准绳,因此不贵重名利。相反,世俗之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名利。所以,按照世俗之人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来看,得道之人的人生似乎毫无成就、价值、意义可言。或许,这便是“大成若缺”的本义。 “其用不弊”。 “弊”可做隐蔽、弊端、作弊、害处、解除、疲困之义,草树先生认为其意可引申为“阻碍”。由于得道之人具有“弗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以及“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的特性。因此,具有完满觉性的得道之人其自然无为的行事方式总是能够通行无阻而不会受到阻碍,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世俗之人则由于受到世俗价值观念的影响而有了主观发展的自我束缚,因此其一部分潜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另一部分潜能却过度透支,这就导致了对自身生命的摧残。
叶问:其实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在你眼中,这块饼是个武林。对我来讲是一个世界。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进步。真管用的话,南拳又何止北传,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