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斑啄木鸟

更新时间:2024-05-06 11:20

大斑啄木鸟隶属鸟纲鴷形目啄木鸟科。雄鸟头顶黑色,枕部红色,眼先、颊部和耳羽白色,颈部污白色,下嘴基部至后颈有1道黑色条纹并与从颈侧延伸到胸侧的黑色条带相连,背和两翼黑色,肩部具1个大的白色斑块,翼上具白色横斑,尾黑色,外侧尾羽白色具黑斑,前胸和腹部污白,下腹部至尾下沾红色;雌鸟似雄鸟但枕部无红色;虹膜暗红色,嘴灰黑色,脚黑褐色。

形态特征

雄鸟额棕白色,眼先、眉、颊和耳羽白色,头顶黑色而具蓝色光泽,枕具一辉红色斑,后枕具一窄的黑色横带。后颈及颈两侧白色,形成一白色领圈。肩白色,背辉黑色,腰黑褐色而具白色端斑;两翅黑色,翼缘白色,飞羽内翈均具方形或近方形白色块斑,翅内侧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在翅内侧形成一近圆形大白斑。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白色并具黑色横斑。颧纹宽阔呈黑色,向后分上下支,上支延伸至头后部,另一支向下延伸至胸侧。颏、喉、前颈至胸以及两胁污白色,腹亦为污白色,略沾桃红色,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辉红色。雌鸟头顶、枕至后颈辉黑色而具蓝色光泽,耳羽棕白色,其余似雄鸟(东北亚种)。幼鸟(雄性)整个头顶暗红色,枕、后颈、背、腰、尾上覆羽和两翅黑褐色,较成鸟浅淡。前颈、胸、两胁和上腹棕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浅桃红色。虹膜暗红色,嘴铅黑或蓝黑色,跗蹠和趾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3-79克,♀62.5-72克;体长♂201-242毫米,♀225-250毫米;嘴峰♂21-28毫米,♀26-28毫米;翅♂121-133毫米,♀122-133毫米;尾♂79-98毫米,♀91-97毫米;跗蹠♂21-26毫米,♀22-26毫米。(♂:雄性 ♀: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地和平原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尤以混交林和阔叶林较多,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农田地边疏林及灌丛地带。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共和国、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美国佐治亚州、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公国、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国、摩洛哥、缅甸、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英国、美国、越南。

旅鸟:法罗群岛、直布罗陀、冰岛爱尔兰、美国。

中国分布

分布于新疆、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和海南岛。

生活习性

食性

主要以甲虫、小蠹虫、蝗虫、吉丁虫、天牛幼虫、蚁科、蚊科、胡蜂科、鳞翅目、鞘翅目等各种昆虫、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蜗牛、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橡实、松子、稠李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则成松散的家族群活动。多在树干和粗枝上觅食。觅食时常从树的中下部跳跃式地向上攀缘,如发现树皮或树干内有昆虫,就迅速啄木取食,用舌头探入树皮缝隙或从啄出的树洞内钩取害虫。如啄木时发现有人,则绕到被啄木的后面藏匿或继续向上攀缘,搜索完一棵树后再飞向另一棵树,飞翔时两翅一开一闭,成大波浪式前进,有时也在地上倒木和枝叶间取食。叫声‘jen-jen-’。

繁殖方式

繁殖期4-5月。3月末即开始发情,期间常用嘴猛烈敲击树干,发出‘咣咣咣……’的连续声响,用以引诱异性。有时亦见3只 (两雄一雌)在一起为争偶而争斗,彼此搅作一团,上下翻飞,边飞边叫,直至另一雄鸟被赶走为止。营巢于树洞中,巢洞多选择在心材已腐朽的阔叶树树干上,有时也在粗的侧枝上。由雌雄鸟共同啄凿而成。每年都要啄新洞,不用旧巢。每个巢洞约需15天完成。巢洞距地高多在4-8米,有时亦高至10多米和低至2米。洞口圆形,直径为4.5-4.6厘米,洞内径为8.5-10厘米,洞深18-28厘米。巢内无任何内垫物,仅有少许木屑。每窝产卵3-8枚,多为4-6枚。卵白色,椭圆形,光滑无斑,大小为24-27毫米×16-21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3-16天。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通体赤裸无羽,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20-23天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和飞翔。

亚种分化

其它亚种: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数量较常见。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相关研究

李国宏等调查发现,当大斑啄木鸟种群密度约为0.37-0.55只·hm-2时,对桑天牛越冬幼虫的平均啄食率可达24.71%,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抑制桑天牛种群密度的作用。朱元龙等调查了杨树林内啄木鸟对黄斑星天牛自然控制作用,发现黑枕绿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均为黄斑星天牛的优势天敌鸟类,可以有效抑制黄斑星天牛的种群密度,实现“有虫不成灾”的良好控制效果。李刚等调查了农田林网中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发现1头啄木鸟平均每天可以啄食23头天牛幼虫,对光肩星天牛的平均啄食率达72.3% 。其他国家对利用大斑啄木鸟控制害虫的报道极为少见。Kobayashi通过调查发现:在松天牛低虫口密度情况下,大斑啄木鸟能够对虫口起重要的抑制作用。

(注:大斑啄木鸟图册网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