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巴戟

更新时间:2023-04-23 03:43

大果巴戟天(Morinda cochinchinensis DC.),茜草科攀援大灌木,花期5月。产广东中部、香港、海南、广西东南部。分布于越南。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溪旁和路边的林下或灌丛中。

形态特征

大果巴戟是龙胆目茜草科木质藤本;幼枝圆或略呈4棱柱形,密被锈黄色长柔毛。叶对生,纸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8-14厘米,具长约5毫米的柄,上面疏被糙硬伏毛,脉处较密,下面和叶柄密被锈色柔毛,脉处较甚,基部圆或有时略呈心形,顶端尾状渐尖或短渐尖;侧脉每边7-10条,上面明显,下面凸起;托叶管状,膜质,外面被短柔毛,顶截平,每侧具2硬尖。

顶生头状花序3-18排列成伞形;花序梗长1-3厘米,密被锈色短柔毛,基部具多数丝状总苞片;头状花序具花5-15朵;每花通常具1-2片钻形或丝状苞片,无花梗;花萼下部一侧与邻近花萼合生或贴生,上部环状,分离,长约2毫米,顶部具裂片4-5,裂片近钻形,长1-2毫米,大小不等,外反,蕾时不明显,外面具短柔毛,宿存;花冠白色,长约7毫米,冠管短,长约2毫米,无毛,檐部4-5裂,裂片长圆形至披针形,长4-5.5毫米,自基部至中部密具长髯毛,顶部内折成喙状,外面具粉状微柔毛;雄蕊4-5,着生花冠裂片侧基部,外伸,花丝长约1-1.5毫米,花药长圆状线形,与花丝等长,自背中部至基部着生,内向,二室;花柱内藏,长约2毫米,自下而上渐扩大,顶部二浅裂或二深裂至中部,子房4室,每室具1胚珠;胚珠扁,着生子房室内侧基部,2粒半圆形或近正圆形,横生,另2粒长圆形,斜升或下垂。

聚花核果由(1-)2-8个核果组成,近球形或长圆球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2厘米,外面被柔毛,熟时由橙黄色变桔红色;果柄长2.5-4厘米,被锈毛;核果具4分核;分核三棱形,具种子1;种子角质,胚直,具胚乳。花期5-7月,果期7-11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溪旁和路边的林下或灌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于广东中部、香港、海南、广西东南部。分布于越南。

主要价值

【功效分类】祛风除湿药;宣肺止咳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大果巴戟天的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出处】《中华本草》

根: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咳。用于风湿痹痛,感冒,咳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