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溵古淀

更新时间:2023-06-27 14:54

即古大渥淀。在今河北省安新县西北。《清一统志-保定府二》:大溵淀,“《通志》:大溵淀在安新县西北五里。周四十里,即大渥淀”。清雍正四年(1726)疏渠泄水,营田数千顷,为膏腴之地。

位置

今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大王镇

历史记载

“大溵古淀”的身影最早出现在《水经注》中。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472~527年)在《水经注·易水注》记述:“易水又东,埿水注入,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这里所谓的“大埿淀”“小埿淀”(也有称为“大渥淀”“小渥淀”),也称“大殷淀”“殷家淀”,即今天的“大王淀”“小王淀”。

《新安县志》(今安新县)记载:大殷淀,在县西北五里,即《水经》所谓“大渥淀”也。周回四十里,白沟河溢出,繇容城天沟、芦草湾水汇而为淀。殷家淀,在县东三里,即《水经》所谓“小渥淀”也。流自长流河所潴。

按旧志云:新安,泽国也。其淀若大溵、若殷家,水一入,即经年难涸。盖诸堤专防诸河之水,自不能为内水计,最为民所累。故其地最贱,是有害而无利。若白洋、石丘、平洋、烧车、东南西北诸淀,环几十聚落,一望菰芦,杂以菱藕,网竿罝丽所在。而是民虽出入沮洳之场,作息风波之上,然习而安焉,稍食其利,而忘其苦。至于澜平波浅,蒲绿荷红,渔歌菱唱,差可拟西湖洞庭也。

据清乾隆《新安县志》记载,新河上分雹(瀑)河水自黑龙口顺势而下,至中理顺天沟河泛滥之水至南河堤头,出闸流入烧车淀。新河虽为清代兴修水利工程而开挖的人工河,但其价值远大于容城之水“天沟河”。大溵淀(现称大王淀)因地势低洼,向来备受瀑河、天沟河水之害,夏秋之际尤甚,每次泛滥三五年积水不能退去。

《舆地志》(乾隆八年附):新河,在城北二十里,怡贤王朱相国轼,雍正四年奉命兴修水利之所开也,监工则为邑人编修张鳞甲。河自三台西黑龙口起,至南河头堤根止,约长三十里。上分雹河水势,两头、中间建闸三座,以时蓄洩,启闭营治大溵淀数百顷稻田。但大溵淀地居漥下,向来受定兴、容城各村沥水之害。夏秋之间,沥水泛溢,势若建瓴,直灌注大溵淀,三五年不能涸。故河之南岸筑堤一道,以障北来之水,三两日即下。乃犹有以曲防害邻构讼者,总督孙公细阅河图卷案,委清河道鲁公,细心相度,务使两县有水利而无水害。复于三台村西挑挖韩家堰旧河,建闸一座,使北来之水一半引入西边,归于杂淀;一半引向东边,归于烧车淀。则此堤始终无害,此河始终有利,而大溵淀数百顷下地尽成膏腴矣。

《清一统志·保定府二》也有记载:大溵淀,“《通志》:大溵淀在新安县西北五里。周四十里, 即大渥淀”。清雍正四年(1726)疏渠泄水,营田数千顷,“数百顷为膏腴之地”。乾隆二十七年复经开浚。

清朝,水患时有发生,顺治、康熙皇帝十分重视白洋淀的治理,修筑了不少堤防和闸涵,《新安县志》记载“堤偃蜿蜒,可数百里”。康熙治水似鲧,一次曾筑堤120余里,却导致以后大水没新安城(今安新县),“跌遭水患”。

雍正吸取前车之鉴,效法大禹,“既堵亦疏”,切断北水来源,自此大殷淀(今大王淀)干涸而变为耕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