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满贯炸弹

更新时间:2024-05-08 07:13

英军的大满贯炸弹,22,000磅,高度为8.08米,直径为1.17米,通常叫地震炸弹。由英国科学家巴恩斯·沃利斯发明,用来贯穿厚混凝士层的巨型炸弹。大满贯炸弹在1945年3月14日第一次被使用。当时英国皇家空军少校C.C.阔德带领了兰开斯特轰炸机小队由攻击金毁坏了贝拉佛铁路桥的两个桥拱。大满贯炸弹另一次著名的战绩是轰炸一个接近在布里曼的潜艇基地。两枚大满贯炸弹穿透了7米的钢筋混凝土天花板,巨大的爆炸摧毁了洞库中的部分潜艇,但未能损伤洞库的主体结构(洞库没有坍塌)。由于大满贯炸弹很迟才被使用,所以二战期间只用了41枚。其中大部分都是用来炸毁桥梁。

历史沿革

1942年,英国工程师巴恩斯·沃利斯接受英国皇家空军请求,研制成功6吨级别的”高脚杯“地震炸弹(Tallboy Bomb)。该炸弹在实战中威力巨大,特别是在击沉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沃利斯展开了10吨级别炸弹的研制,新的炸弹被命名为“大满贯”(grand slam bomb,又名巨响)。

1943年7月,巴恩斯·沃利斯开始了高脚杯之后的下一代地震炸弹的研制。为了携带大满贯,兰开斯特被适应性改装,飞机背部、机头的炮塔被移除,部分装甲也被拆除,机腹炸弹舱门被取消,只在腹部凹进一个巨大的区域以悬挂炸弹,挂弹架进行了特别加固,同时还换装了马力更强劲的“梅林-24”发动机。改装后的型号为兰开斯特B.I特殊型,主要由精锐的617轰炸机中队使用。改装后的兰开斯特看起来光秃秃的,被飞行员们笑称为“糖块”。从高空投下后,大满贯会在下降的末端逼近音速——330米/秒,并以近乎90°的角度撕开地表、侵入建筑物地基,随后爆炸并形成巨大的空腔。

大满贯生产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同高脚杯一样,英国也将部分生产合同转包给了美国的A·O·史密斯公司,以借助美国强大的生产能力。

由于大满贯炸弹很迟才被使用,所以二战期间只用了41枚。其中大部分都是用来炸毁桥梁。

衍生型号

美国人在大满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M110巨型炸弹(编号为T-14),自重同样为10,000千克。炸弹头部装有一个穿甲弹芯。不过,尾翼最后面的锥筒可以拆卸掉,使炸弹能装在改进的B-29炸弹舱,但没有投入实战。

技术性能

大满贯结构几乎和高脚杯完全相同,但重量却达到了10,000千克(22,000磅),几乎是高脚杯的两倍。大满贯带尾翼长高8.08米,直径1.17米,头部由加强弹锥保护。炸弹的总体色调为暗绿色或灰色,尾部为金属原色。头锥处涂了一个很细的红圈和一个较宽的绿圈,铝圈上用钢印标注了“高能爆炸物-D1”,表示内部填充了4,144千克铝末混合-D1高爆炸药。大满贯对土壤层的贯穿力为40米,对混凝土层的侵彻深度可达6米。它是核武器出现之前,人类制造过的最大的爆炸物,也是迄今为止投入实战的最大爆炸物。

服役时间

皇家空军中只有兰开斯特轰炸机能够携带地震炸弹,第617重轰炸中队被挑出来进行适应性训练。该中队装备了清一色的兰开斯特MK.I特别改型轰炸机(为携带地震炸弹而做了特别的改进),其机上普遍安装了炸弹自动瞄准装置,可提前计算以补偿高度、速度、风速、空气温度和压强的干扰,命中精度相当高。大多数地震炸弹都由617重型轰炸机中队完成。

1945年3月13日,大满贯首次试验成功,迫不及待的英国人就把它派上了战场。3月14日,英国某空军基地,第617中队受命轰炸德占区的比勒菲尔德铁路大桥。轰炸机在4,877米的高度投下大满贯。重10吨的大满贯脱离机身的瞬间,飞机陡然一轻。紧接着,投弹手发出“炸弹偏离目标”的报告,失望的机组成员踏上了归程。但返回基地后,轰炸评估报告却让机组大吃一惊:大桥被彻底炸垮。原来,虽然大满贯偏离目标20多米,却炸出了30多米的深坑。巨大的震撼竟然引发了一次小小的地震,产生的“地震”效果使大桥的多个横跨梁倒塌。90多米长的桥面在大地的晃动中垮塌,完全不能修复。

1945年3月15日,617中队在轰炸阿恩斯贝尔市的一座极具战略价值的铁路高架桥,为了破坏它,先后使用了6枚大满贯和13枚高脚杯,图为大满贯脱离的瞬间。

德国阿恩斯贝格市的铁路高架桥被大满贯集中的场景,大满贯多用于桥梁等目标的攻击。

被大满贯炸毁的潜艇基地,上面的钢筋混凝土层厚达4.6米。

1946年,出现在伦敦二战胜利庆祝仪式上的大满贯。

战后待销毁的大满贯。

伦敦皇家空军博物馆中展出的大满贯。

评价

从1943-1945年,英美两国一共制造了近1,000枚地震炸弹,为二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