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岭村

更新时间:2022-10-25 12:53

大王岭村,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南部,距大岭山镇政府3千米。该村坐落于丘陵地带,村内有观音山,海拔约200米。东邻矮岭国村,西邻水朗村,北邻大片美村;2015年末,大王岭村户籍人口为887人。

历史沿革

清末,大王岭村境域属东莞县缺口司。

民国时期,属第七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东莞县第二区、大岭山人民公社大岭生产大队,大岭山区大岭乡,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管理区,大岭山镇大岭行政村。

行政区划

大王岭村为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辖自然村;行政区划代码沿用大岭村行政区划代码为441900118216。

地理环境

大王岭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南部,距大岭山镇政府3千米。该村坐落于丘陵地带,村内有观音山,海拔约200米。东邻矮岭国村,西邻水朗村,北邻大片美村

人口

2015年末,大王岭村户籍人口887人,其中男452人,女435人;80岁以上23人,最年长者94岁(女)。外来暂住人口300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20人。

经济

大王岭村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甘蔗、木薯、黄豆、花生为主,还种植荔枝、龙眼、乌榄等果树。1991年后,随工业化深入推进,传统农业逐渐衰退。

2015年,大王岭村有企业30家,私营个体工商户60家。经营行业涉及家具、电了、鞋业、塑胶、化工等,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90%。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5年末,大王岭村村内有篮球场2个,文化广场1所,公园1处,老人活动中心1所,大岭图书屋和电子阅览室1间(2015年藏书1300册)。

基础设施

1964年,大王岭村通电,1996年,通自来水,20世纪90年代末,通电话,2000年初,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2000年通互联网。

交通运输

大王岭村有乡道厚大路从村旁穿过。

历史文化

大王岭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村名来历不详。

大王岭村村内有客家传统民居200座。其中建于民国时期的泥砖瓦房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部分完好,有人居住;部分破败,无人居住。

大王岭村世居村民为刘姓,其先祖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从东莞厚街新围、九门山迁移至此地。

大王岭村村民均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大王岭村是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客家村落,有200余年历史。

风景名胜

大王岭村有刘氏宗祠、抗日根据地旧址、更鼓楼庙等景点。

刘氏宗祠,建于清代,2004年重修,占地面积184平方米。建筑为泥砖瓦房,三开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仍作宗祠使用。匾额“刘氏宗祠”,书于清代,存于刘氏宗祠正门上面。

大王岭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创建。旧址包括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中山书院、医务所和连平联乡办事处等。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为一座泥砖民房,面阔11米,进深7米,建筑面积77平方米。第三大队会议室旧址始建于清代,原为刘氏宗祠,三开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面阔11米,进深16.5米,建筑面积184平方米。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粮食加工场旧址,为一座泥砖民房,建筑面积近50平方米。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开设粮食加工场。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家团结报社旧址,为一座泥砖民房,面阔11米,进深9.3米,建筑面积102平方米。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交通站旧址,为一座泥砖民房,面阔8米,进深9.9米,建筑面积79.2平方米。

大王岭村村内有更鼓楼庙,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1984年重建,为一间一进建筑,供奉观音、三圣母娘娘、玉帝、包公,每年农历四月四日、九月九日,村民前往庙内祭拜。楹联“大帝慈心保子民福,玉皇云圣皆广阔福”,书于1941年,存更鼓楼庙。

地方特产

大王岭村特色农产品有荔枝、龙眼,传统节庆食品有红团、松糕、米饼、荔枝干和龙眼干。

著名人物

刘若如(1905~1941年),烈士,曾任大朗西牛陂税站站长。

荣誉称号

2009年12月,大王岭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广东省卫生村”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