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7 22:06
大环村,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位于大岭山镇西北部,距大岭山镇政府5千米,总面积约4平方千米。该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境内有山猪棚、王头排山,海拔最高160米。有老虎岩水库。毗邻连平村、下高田村、百花洞村、梅林村。2015年末,大环村户籍人口为664人。
大环村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属东莞县缺口司。
民国时期,属第七区,第一区濂平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东莞县第二、三区,寮步人民公社岭东营,大岭山人民公社大环生产大队、大地生产大队,大岭山区大环乡,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环管理区,大岭山镇大环行政村。
大环村为东莞市大岭山镇辖村,行政区划代码为441900118211。
大环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北部,距镇政府5千米,总面积约4平方千米。该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境内有山猪棚、王头排山,海拔最高160米。有老虎岩水库。毗邻连平村、下高田村、百花洞村、梅林村。
2015年末,大环村户籍人口664人,其中男317人,女347人;80岁以上16人,最年长者96岁(女):海外留学人员1人。外来暂住人口2500人。
大环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蔗、花生、木薯等作物,兼种植荔枝、龙眼等果树。
2015年,大环村集体经营以家具制作为主,村有工业企业20家,私营个体工商户5家,集体厂房配套设施面积2.34万平方米,经营总收入621万元,资产总额4852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2015年末,大环村村内有篮球场2个,老人活动中心1所,公园2处,电子阅览室1间,图书室1间。
20世纪80年代末,大环村通电。90年代,通自来水。90年代末,通电话。2000年,通互联网。2006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
大环村有厚大公路从村中心穿过。
大环村初名大湾村,又名湾溪,因该地山穷水瘦,村民常以借贷维持生活,为还借贷逐渐把“大湾”戏称为“大还”,又因此地三面环山,村庄沿山脚而建,呈半环形、“环”与“还”同音,1950年,改称为“大环村”。
大环村世居村民以吴、刘、黄姓为主。吴姓先祖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从龙川县铁场镇迁此定居。刘氏先祖锦传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从宝安县乌石岩村罗姿迁此定居。黄氏先祖是个铁匠,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从东莞樟木头白芒花村到此打铁,后在此定居。又传说,黄氏先祖于清末从火烧围(大环以东的企岭山,此村已散)迁入定居。
大环村村中有古榕树1棵,被列为东莞市古树名木。
大环村村民均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大岭山话。
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东莞县第一个由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乡一连平乡政府成立。乡政府设在大石板村,管辖范围包括大环等17个自然村。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后,国民党迫害东纵复员人员。大环村70余人先后被捕,32户房屋被烧掉。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至8月,中共东莞县委在大环村开办“东江公学”,先后培训两批党团员和进步学生。1954年10月,大环村建立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9年4月,大环村被省人民政府确认为革命老区村。1965年8月至12月,大岭山人民公社党委组织社员2000余人分别到老虎岩水库工地,用人力挖泥挑担修筑水库大坝。至1966年12月,老虎岩水库建成。1985年底,广州军区副参谋长何通偕夫人回访大环村。1999年2月,东莞市市长佟星、副市长张继雄等到大岭、大环老区了解经济建设情况,并慰问当地抗日老战士、复退军人和特困户。2004年12月,大环村提前一年实现“三年脱贫”目标。2005年10月,大环股份经济联合社成立,进行股份制改革。2007年3月,大环村文体绿化公园建成并使用。
大环村古井有3口,均建于民国,井口为方形,后在井口铺一层麻石。
大环村农产品有荔枝,传统节庆食品有红团、松糕、米饼、龙眼干。
黄仁宽(1909~1985年),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先后任“东江公学”副校长、东莞县塘厦区区长,东莞县党校校长。
黄运深(1910~1947年),民兵。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石马被国民党杀害,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