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6 16:03
大短趾百灵(学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是百灵科、短趾百灵属鸟类。眉纹白色,耳羽褐色。上体棕褐色,具黑色纵纹。下体羽淡皮黄色,上胸两侧具小块黑斑。第四枚初级飞羽显著短于前三枚。虹膜暗褐色。嘴黄褐色。脚肉色。
关于亚种分化,学者们意见不一致。有学者将大短趾百灵(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和红顶短趾百灵(Calandrella cinerea)作为同一个种,分为16个亚种或20个亚种(Meinertzhagen,1951;De-mcnt'ev and Gladkow,1954;Howard and Moore,1980);有的学者将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和东北的种群归入Calandrella cinerea orientalis亚种,而将分布于中亚、哈萨克斯坦、阿富汗的种群归入红顶短趾百灵新疆亚种(Calandrella cinerea Iongipennis)(Sushkin,1925;Dement' ev and Gladkov,1954;Howard and Moore,1980)。也有学者认为Calandrella cinerea orientaILs亚种是红顶短趾百灵新疆亚种(Calandrella cinerea Iongipennis)的同物异名,将此亚种并入红顶短趾百灵新疆亚种(Calandrella cinerea Iongipennis)(Vaurie,1959)。
在种名的使用上,有的学者(Dement' ev and Gladkov,1954;Vaurie,1959;Walters Howardand Moore.1980,1959;郑作新,1976,1994;郑宝赉等,1985;蔡其侃,1988;赵正阶等,1988,2001;De schauensee,1984)使用红顶短趾百灵(Calandrella cinerea)种名;有的学者(Baker,1926;La Touch 1925-1930;Blackwelder,1907)使用大短趾百灵(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种名。
世界鸟类手册使用大短趾百灵(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种名。
眉纹白色,耳羽褐色。上体棕褐色,具黑色纵纹。初级飞羽黑褐色具沙棕色羽缘,第四枚初级飞羽显著短于前三枚,翅覆羽沙棕色。尾羽黑褐,具白色端斑,最外侧尾羽几白色。下体羽淡皮黄色,上胸两侧有小块黑斑,胸侧有褐色纵纹,腹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雌雄羽色相似,
虹膜暗褐色。嘴黄褐色。脚肉色。
大短趾百灵栖息于开阔的干旱平原、荒漠及半荒漠地带,在有稀疏植物和矮小灌丛的干旱沙石平原和荒漠地带也较常见,还出现于近水草地和农田地带。
夏候鸟。喜集群活动于草地, 有时可集上百只的大群。喜呜叫,但不甚悦耳。秋季常由北向南集群迁移。主要以杂草种子、青稞和昆虫等为食。
世界: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中国、克罗地亚、格鲁吉亚、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耳他、摩尔多瓦、黑山共和国、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瑞士、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阿富汗、阿尔及利亚、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乍得、塞浦路斯、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法国、直布罗陀、希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阿塞拜疆、北马其顿、西班牙、奥地利、巴林、南苏丹。
游荡:比利时、喀麦隆、丹麦、吉布提、芬兰、德国、冰岛、爱尔兰、肯尼亚、荷兰、挪威、波兰、塞舌尔、斯洛文尼亚、瑞典、英国。
中国: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北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江苏、云南、四川、上海和台湾。
繁殖期5-7月。雌雄共同筑巢。营巢于地面凹坑,巢材主要是草茎和草叶,巢内垫以少许马尾、羊毛和羽毛。张文广(1982)对一巢进行测量,外径8.2厘米、内径5.5厘米、巢高7.2厘米、巢深5.7厘米。该鸟巢具有明显的出入口,一般在巢口方向的地面上可见由约一平方厘米大小土块铺成的露出沙土的“走道”,其他方向则不见。窝卵数3-4枚。每日产一枚卵,卵黄褐色或淡白色,缀以灰色或褐色斑,钝端斑点密集,形成环带。卵平均大小21.5毫米×14.8毫米,最大的达23.1×15.0毫米或20.6毫米×15.4毫米,最小为20.6毫米×14.8毫米或21.2毫米×14.3毫米(Baker,1926;Ali eJ Ripley,1927)。大短趾百灵在中国锡林浩特市一年繁殖1-2次,第一次在4-5月,第二次在6-7月。雌鸟孵卵,孵化期约13天。幼鸟为晚成鸟。雌雄共同育雏,巢雏期约为9-10天,刚孵出的雏鸟双眼紧闭,听到声音或被触动则张开口接食,全身几乎裸露,仅头顶、颈侧、翅后缘及腹面龙骨突起至泄殖孔有少许黑灰色长绒毛(张文广,1982)。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非全球受胁种。常见或局部丰富。据估计,截至2015年欧洲的种群数量为250-350万对,绝大多数集中在伊比利亚;在西班牙分布广泛,且种群数量丰富,20世纪90年代早期,种群数量220-260万对;在葡萄牙亦常见,10-100万对(主要在南部);而在法国的数量较少,1000-5000对;意大利15000-30000只;克罗地亚1000-1500只;阿尔巴尼亚1000-3000只;希腊20000-50000只;保加利亚5000-10000只;罗马尼亚6000-8000只;匈牙利80-10只;乌克兰14000-22000只;俄罗斯20-200万只;土耳其2-20万只;在北非,常见于摩洛哥,广布于阿尔及利亚北部,非常广泛的分布于突尼斯,在利比亚和埃及东北部很少。
在中国很常见,种群数量较多。2013年5-7月,对四子王旗格根塔拉和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属荒漠草原),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和白银库伦牧场(典型草原),进行了数量统计,共记录到大短趾百灵80只,荒漠草原9只/20公顷,典型草原8.38只/20公顷。